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全球微動態丨芒格帶來的啟發:電商平臺有無護城河?
2023-02-22 20:38:23來源: 丫丫港股圈

芒格帶來的啟發:電商平臺有無護城河?

我們在昨日《芒格擔憂應驗:京東大搞百億補貼》文章中,提到了以下兩個觀點。


【資料圖】

● 京東的百億補貼計劃在短期內是難以見效的,在維持長時間的價格戰下,京東與拼多多的發展因素都將受到改變,今年兩家公司的利潤預期應有所下調。在兩家公司的“互砍”之下,會讓更多電商平臺卷入這場價格戰中。昨晚京東和拼多多的大跌即告訴市場,價格戰打響是兩傷的舉措。

● 芒格在近期表示,他對阿里巴巴有大改觀。

芒格表示,“投資阿里巴巴是我犯過最大的錯誤之一,我被它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所吸引,但它始終是個零售商,零售在互聯網是個競爭激烈的生意,阿里是互聯網上每一個人的競爭對手,這不是阿里可以輕松搞定的事情。”

而京東推出的百億補貼計劃正應驗,為何芒格說出這番話?

只要京東一打響價格戰,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新穎的,因為真正有優惠力度的價格戰,在近幾年已經很少見了。但這將搶走拼多多和淘寶的需求,而拼多多和淘寶為維持需求不變,面臨著是否降價留住客戶的難題。

這一點正是芒格所說的,阿里巴巴始終還是個零售商的主要原因。

雖然阿里在國內的影響力高于京東,但只要京東或是拼多多發動價格戰,阿里是沒能力在不降價的前提下留住消費者的。在需求被搶走后,阿里或是拼多多最后都得卷入這場價格戰中。

值得注意的是,自平臺經濟反壟斷推進后,平臺經濟的估值邏輯已有所惡化。

從前平臺公司燒錢策略,投資者還能接受未來市場份額擴大后的故事。但自反壟斷后,大規模的價格戰幾乎沒出現過。這次突如其來的價格戰,會導致電商平臺不斷降低利潤率、不斷的比誰更低價來搶占市場需求。

這對消費者而言,當然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但對企業來說,這是個長期傷及利潤端的策略。

在京東價格戰的帶動下,今年京東、阿里、拼多多的利潤端可能都會低于此前市場預期,在傷及利潤端后,互聯網電商的估值邏輯將進一步惡化。目前來看,估值邏輯很可能已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

需要考慮的是,在京東掀起價格戰前,有不少明星外資機構大幅加倉了阿里、拼多多、京東,而外資買入的邏輯即是看好今年中國消費復蘇。且在電商平臺的近兩年推行的降本增效策略下,已有所成效,市場預期電商平臺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所以自中國疫情轉向后,電商平臺受益于該邏輯的上漲。但目前這價格戰的出現,是否會讓投資者們對京東,甚至對阿里和拼多多的估值邏輯有所改變?

巴菲特和芒格投資零售業,會特別著重于企業是否有強大的護城河?企業是否有能力強化供應鏈,能有效的降低運營成本?

但很明顯,當三家主要電商平臺都開始打價格戰的話,巴菲特和芒格投資零售業的邏輯不適用于中國電商平臺。

為何說巴菲特和芒格這兩位投資大師的邏輯不適用于中國?其實這與中美企業文化差異有一定關系。或者說,中國企業更習慣“內卷”。中國企業太過于內卷,是芒格承認自己買錯阿里巴巴的原因之一。

拿一個小故事舉例,假如在一個地方有人開設一家加油站,有人看到在這開加油站很賺錢,有人會選擇在加油站旁邊,再開一家加油站。而有的人會選擇在加油站旁邊開一家便利店或是燒烤店,受益于加油站帶來的人流量紅利。

這則小故事中,中國企業的發展文化更像是第一種,中國企業更擅長于在同樣的商業模式下追求做到極致,同樣也內卷到極致。而美國企業文化更像是后者,例如美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做到最大后,行業的第二第三名不會貿然打起價格戰,第二第三名可能會選擇另一種商業模式來追求增長。

雖然美國企業文化也內卷,但沒中國企業內卷的夸張。

關于這一觀點,有的投資者認為:在美國做到最大規模的電商或許有護城河,但在中國做到規模最大的電商,是沒有護城河的,因為中國企業打價格戰的力度實在是太兇了。

眾所周知,伯克希爾哈撒韋在2000年即買入了Costco超市,這是芒格最愛的公司,且是零售行業中做到極致,擁有強大護城河的公司,甚至有傳言稱“Costco是一家芒格到死都不會賣的公司”,在上市的20多年間,開市客一個零售超市創造出超50倍的收益。

Costco是其通過極致的成本控制和特有的會員制度而建立的護城河,讓眾多零售超市都在模仿Costco的會員制度。

但阿里、京東、拼多多與Costco相比,始終在依靠更低的價格來搶占市場份額,想獲得更多的市場需求,就只能讓利消費者,進一步壓低利潤率。而無法通過降低成本,轉而獲取更多市場份額時,那這并不是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雖然通過價格戰能獲得需求,但這種商業模式是不健康的,在高度緊迫的內卷價格戰下,最后頭部行業只能是越來越不賺錢。

芒格對阿里的評價已經很直接,不斷內卷的價格戰是無法建立起護城河的。

結語

對于零售行業來說,低價和服務即是核心護城河。但早期電商平臺的關注度都不在如何優化供應鏈,如何優化成本上,這導致現在沒有一家即能做到售價又低,服務又能讓用戶滿意的電商平臺。

當然,這是非常難以共存的。Costco是傳統零售商超,雖與電商平臺不同,但通過芒格的觀點也能受到一些啟發。

在以往,京東的上門服務勝過其他平臺,但自疫情爆發后,尤其是2022年的快遞行業,能夠上門服務的次數大幅減少,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上門服務。

在唯一主打的服務差異化被消費者忘卻下,京東平均售價仍高于淘寶和拼多多,消費者轉投接受天貓和拼多多帶來的低價沖擊,導致京東在消費者心目中價格低服務又好的印象已越來越模糊了。

京東商城表示,若價格高過拼多多或天貓,消費者可享受雙倍賠償,京東這條規則在3月開始。

作為消費者來說,真正激烈的價格戰即將拉開序幕,但百億補貼是拼多多的成名絕技,已建立起強大百億補貼用戶心智的拼多多,京東版百億補貼能否挑戰拼多多?到底誰會在百億補貼中更勝一籌?

關鍵詞: 阿里巴巴 上門服務 市場份額

專題新聞
  • 中國電信中簽號有哪些?中國電信上市股價會漲嗎?
  • 三角發債是什么公司?發債中簽有風險嗎?
  • 銀行定期存款可以提前取出來嗎?定期存款沒到期家人可以取嗎?
  • 最新油價上調時間是哪一天?油價調整機制規則是什么?
  • 工資稅率的標準是什么(2021最新工資稅率表)
  • 網貸延期還款可以延期幾次?網貸如何申請延期還款?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