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餐桌上的重要主食,在每天的飲食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墒?,有一部分人卻不敢吃米飯,畢竟米飯是高 GI (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容易升血糖。
于是,為了迎合這部分人的飲食喜好,市面上出現了很多控糖相關的產品,比如控糖大米。它到底咋樣?有必要買嗎?生活中哪些做飯行為能幫我們控糖呢?
(資料圖)
市面上的控糖大米有用嗎?
GI值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數值越高越不利于控制血糖。
我們平時吃的大米飯GI 值較高,普遍在 71~90不等,屬于高 GI 食物。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個比較龐大的家族,分為三類:
快消化淀粉:在小腸內 20分鐘內可以被消化吸收,如烤馬鈴薯、熟香蕉等。
慢消化淀粉:在小腸內 20~120分鐘可以被消化吸收,如天然玉米淀粉。
抗性淀粉:在小腸中不能被消化吸收,不會轉變為糖分,具有一定的控糖作用。它存在于種子、谷物以及放涼冷卻后的某些主食當中。比如冷米飯,抗性淀粉含量會比熱騰騰的時候高一些。
健康時報 曹子豪/攝????????????
抗性淀粉也算是一種膳食纖維,它雖然在小腸中不能被吸收利用,但在2小時后可到達結腸并被結腸中的微生物菌群發酵。
這個過程會產生短鏈脂肪酸,降低腸道 PH,減少了腸道內病原體的數量,增加腸道中益生菌的數量,有利于預防結腸疾病。
抗性淀粉還具有降低血液膽固醇、降低肥胖風險以及利于控制血糖等益處。
控糖大米之所以能控糖,其特點就在于抗性淀粉含量顯著高于普通大米,也具有相對更低的GI 值。
我們吃的大多數品種稻米抗性淀粉含量均在 1%左右,只有少數接近 3%,而控糖大米是比較特殊的水稻品種,抗性淀粉含量大多超過了 3%,比如浙輻 201、降糖稻 1 號、功米 3 號,其抗性淀粉含量分別約為 3.6%、10%、10%以上。其中,功米 3 號品種的控糖大米在市面上很受歡迎。
所以,控糖大米的確能更好地控糖,但口感可能偏硬,不是很好吃,價格也比較高,幾乎是普通大米的5 倍甚至更高。
其實也沒必要追求價格昂貴的控糖大米,完全可以就吃普通大米,只需要在蒸米飯的時候做出一些改變,就能幫你控制血糖。
蒸米飯1個改變,幫你控糖
1. 米飯+雜豆:有研究發現,將黑豆、鷹嘴豆、花蕓豆、黑蕓豆與大米一同食用可顯著降低餐后血糖反應,用扁豆替換一半米飯,可使餐后血糖反應下降 20%。
這是因為,雜豆屬于低GI 食物,抗性淀粉含量顯著高于精白米,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植物蛋白等成分。
2. 米飯+燕麥米:將全粒燕麥和去皮燕麥分別與米飯 1:1 混合煮制時,無論是常壓煮制還是壓力烹調,其 GI 值均顯著低于白米飯。
這主要歸功于燕麥中的β-葡聚糖,它屬于水溶性膳食纖維的一種,能吸水膨脹,吸水后還具有較高的黏度,在胃中能夠延緩食物排空的速度,減緩消化酶對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并且抑制葡萄糖在小腸內的擴散和吸收,進而減緩葡萄糖吸收入血,減緩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有助于維持血糖平穩。
3. 米飯+玉米:玉米的 GI 值只有 55,屬于中等 GI 的食物,和高 GI 的大米混合能降低整體的 GI 值,有利于延緩餐后血糖的上升。
同時,玉米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 B 族、玉米黃素,鉀和鈣的含量也不錯。
4. 米飯+糙米:印度學者在超重者中發現,吃糙米飯與吃白米飯相比,日平均血糖面積降低了 19.8%,吃糙米雜豆混合飯降低了 22.9%,且胰島素敏感性均得到提高。
與精米相比,糙米被種皮包裹,既能阻礙水分進入,也能妨礙淀粉粒膨脹,從而降低了糊化程度,而且糙米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從而降低了餐后血糖反應。
此外,籽粒外層較高的抗營養因子(植酸、多酚等)可能也是導致淀粉消化緩慢和血糖反應降低的原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吃糙米習慣先浸泡一夜,從控血糖角度考慮不太建議這樣做。糙米提前浸泡一夜,會促進米的糊化,從而導致消化吸收率增加,其GI 值可與米飯接近或相當,只需要在吃之前短時間浸泡 1~2 小時即可。
這樣吃米飯,控糖效果更好
1.吃米飯搭配它們
米飯+蛋白質食物:與只吃米飯相比,同時搭配雞胸肉、豆腐、牛奶、大蝦、雞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于延緩餐后血糖。
米飯+蔬菜:蔬菜富含膳食纖維,不僅能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吃的時候還需要仔細地咀嚼,增加了進食時間。蔬菜中的多酚類物質還能抑制碳水化合物消化酶的作用,比如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
需要注意的是,建議搭配非淀粉類的蔬菜,比如小白菜、菠菜、空心菜等綠葉菜,或者茄子、西紅柿、冬瓜等瓜茄類蔬菜等。
2.餐前可吃它們
每餐的餐前吃點水果,也許能幫你更好地控血糖。
有研究以超重肥胖人群為研究對象,以含15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蘋果、甜橙和梨分別作為餐前負荷食物,以含50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白米飯為正餐食物,以白米飯餐前飲水作為對照。
結果顯示:餐前30分鐘額外攝入含 15 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蘋果、甜橙、梨 3 種水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控血糖,蘋果和甜橙的效果優于梨。在攝入水果的重量上,研究中為134~240克。
本文作者:薛慶鑫,國家衛健委首批營養指導員,中國注冊營養師
審核專家:谷傳玲,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秘書長,注冊營養師(健康時報)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tp錢包官網下載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