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家競爭格局下,國家安全越發成為各國貿易的考量因素,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時之間歐美等國炒作“去風險”(derisk)問題。“去風險”意味著什么?供應鏈結構的調整對全球化、對國際秩序有什么影響?未來全球化的走向是怎樣的?
7月3日,在第十一屆世界和平論壇的“供應鏈重構與全球化走向”小組討論中,澳大利亞駐華大使、歐洲智庫專家以及中國、韓國的學者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南都記者觀察到,上述嘉賓均認可全球化帶來的益處,不贊成“去全球化”。而對于“去風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思考,也有著相應的闡釋。
第十一屆世界和平論壇“供應鏈重構與全球化走向”小組討論。南都記者 趙霖萱 攝
【資料圖】
澳駐華大使:澳每四個就業機會就有一個跟貿易相關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傅關漢在發言中表示,二戰以來,全球貿易增長非常迅速,主要得益于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越來越強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貿易壁壘的消除和交通成本方面的下降等等。“我們不應該離開這樣基于規則的貿易體系,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繁榮的基石。”
傅關漢介紹了一組數據,在澳大利亞每四個就業機會中就有一個是跟貿易相關的,而且在出口相關的部門的收入要比其他部門高很多,“國際環境越來越復雜,貿易幫助我們加強經濟實力和彈性”。他指出,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應該努力地去支持貿易的發展,否則的話可能就會跌入到保護主義的低谷。
同時,傅關漢也指出,當前,各國非常重視在供應鏈當中保持彈性和安全,消除其中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公司非常理性地把地緣政治因素考慮到決策當中,貿易的政治經濟學變得越來越復雜。他指出,澳大利亞的目標是創造出更加具有彈性的可持續的供應鏈,同時支持澳企業能夠將它們的市場多元化。他透露,澳大利亞達成了一些新的貿易協定,包括RCEP,還有跟印度、英國達成了貿易協定。現在正在跟歐盟談自貿協定,這是在印太經濟框架之下的。
“在澳大利亞,我們從來不用‘去風險’這個詞。”傅關漢稱,我們談供應鏈彈性的時候,說的是給現有的供應鏈提供補充,彈性來源于多樣化,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專有的依賴,這個跟美國的‘“去風險”措辭是不一樣的。
中國學者:美歐所謂“去風險”,是要阻止中國和平崛起
“全球化意味著經濟越來越多的依賴,實際是依賴于全球的供應鏈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謝韜認為,疫情和俄烏沖突是造成供應鏈重構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稱,與中國“脫鉤”是愚蠢的,華盛頓的目的不是要“脫鉤斷鏈”,而是“去風險”。謝韜直言,“很多中國人會覺得,為什么和中國相互依賴的關系對美國的安全造成了威脅呢?”
作為一名研究美國政治的資深學者,謝韜指出,美國不是唯一要求“去風險”的國家,它的很多西方的、歐盟的盟友也稱要建立有韌性的供應鏈。“‘去風險’這個術語很有意思,我們都想要減少風險、增加確定性,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委婉說話,它就是要阻止中國的和平崛起。”在會后交流中,謝韜還對南都記者提到,術語的提出有一個timing(時間點)問題,中國與美歐的經貿聯系持續多年,為什么偏偏在現在開始提“去風險”?從2017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時間脈絡來看,這個問題就能得到答案。
“一旦你知道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是很難脫離全球化的。一旦對全球化上癮了,你很難離開全球化。”謝韜是個對全球化持樂觀態度的人。他指出,全球分工是經濟學的基礎,沒有國家能完全實現經濟的自給自足,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會是全球化的未來。“遺憾的是,目前美國還有一些西方國家呼吁‘去風險’,這可能會造成保護主義的暫時抬頭。但是從長遠來講,任何一個擁抱全球化國家,并準備好在政治上來應對其負面因素,那它將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當中的贏家。”
歐洲智庫學者:供應鏈和全球化被工具化,當成制裁手段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主任馬克·倫納德指出,雖然大家非常擔心斗爭、沖突和經濟的下滑,而實際上現在各國在經濟上比過去更多的融合在一起,并沒有進入到“去全球化”的過程,“但我們確實進入了一個全球化變革的過程當中。”
他認為,這是一種不同的全球化,安全性成為最關切的問題。例如,俄羅斯的行動使得一些國家與其“脫鉤”。“此前的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減少了沖突,現在相互依賴性被政治化了,或者被武器化了。”他表示,基于美元的金融體系,過去被看成是一個全球公共產品,但現在被看成是阻礙,美國為推動其國家安全和戰略偏好,對俄羅斯、伊朗等國家實施制裁。“這就使得其他國家重新評估:基礎設施的全球化是提供公共產品呢?還是還有其他的含義?它變成了國家利益的一個工具。”
馬克·倫納德還提到全球的規則框架的政治化。“各種各樣的規則都建立起來,包括技術的治理、進口和出口管制;氣候方面,歐盟要推出新的碳邊界調整政策、碳定價政策;美國管制‘雙重用途’技術,這些現象都會帶來知識和科學的再度民族化。”他指出,各個國家可能會更加努力地去維護自己的獨立性。
他還認為,與此前以美英為中心的全球化不用的是,隨著中國的趕超,現在的全球化有可能會被定義為一個多中心的競爭。歐洲怎么樣去適應這樣的新現實呢?“我覺得它們仍然在調整,在適應。”他指出,中國是歐盟非常重要的經貿伙伴,現在要考慮的是怎樣調整雙方關系,其基礎應該是互惠的、可預見性的、透明的。“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一個健康的討論,什么是有風險的貿易,什么是無風險的貿易,現在我們要重新界定這些范圍。”
韓國學者:美國越想強力脫鉤斷鏈,受到的反噬越多
“在過去三十年里,韓國是最受益于全球化的國家了。”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國際問題研究生院院長、日本研究所所長金顯哲表示,借著全球化韓國成為發達國家,日本則經歷了“失去的三十年”,不同的做法帶來不同的結果。他提到,自2012年以來日本政府執行了新的外交戰略,包括印太戰略,他還提到2019年日本限制半導體零件對韓國出口的措施。
“過去30年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世界互相連接,我們看到,即使是美國也沒有辦法脫鉤斷鏈,美國越想用武力或者用強力脫鉤斷鏈,它受到的反噬也越多,當然其他國家會受到影響。”金顯哲援引此前IMF總裁的話呼吁,各個國家應該勇敢發聲,不要陷入大國爭霸賽,這會使世界陷入危機。
在供應鏈備受關注的芯片出口管制問題上,金顯哲會后交流中表示,30多年來韓國受益于全球化進程,因此韓國想出口芯片給中國,但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口,尤其是高端芯片,這是個大問題,因為會對韓國經濟產生很大影響,因此韓國并沒有加入其中,但韓國也正在關注美國和中國的動向,“韓國很難決定”。
今年6月,韓國出口額542.4億美元,已是連續第九個月下滑,其中作為出口主力軍的半導體芯片,同比下降28%至89億美元,持續下降。
有聲音認為韓國的一些做法是傾向于美國,金顯哲向南都記者否認了這個說法。他說,中國需要進口芯片,韓國需要出口芯片,但是現在中間有阻礙,他贊成這過程中需要一些對話來解決這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采寫:南都記者 陳秋圓 趙霖萱 發自北京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