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郝佳琪 上海報道
(相關資料圖)
日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最新一期中期經濟展望報告。該組織認為,隨著通脹沖擊緩解,全球經濟前景較幾個月前有所改善,并將2023年全球增長預期從2.2%上調至2.6%,將2024年全球增長預期從2.7%上調至2.9%。
對于目前困擾諸多經濟體的高通脹問題,OECD預測,二十國集團(G20)經濟體總體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8.1%逐步下降至2024年的4.5%,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通脹將在2024年下半年之前保持在央行目標之上。需要注意的是,OECD警告稱,各國央行加息的影響難以衡量,對經濟的沖擊可能超出預期。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系教授、系主任何平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是最重要的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此外,歐美經濟體通脹有所放緩,使得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較為樂觀。
何平指出,美國不恰當的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會持續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他國家流動性缺失較為嚴重。此外,由于美國通脹再難回落至2%,這一目標目前看來已不再合適。
對于歐央行貨幣政策空間,何平告訴記者,歐洲會更多地受益于中國經濟的復蘇,因此歐央行還有一定的加息空間,經濟可能不會陷入過度衰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何平)
主要機構對2023年全球增長更樂觀
南方財經:OECD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上調今年全球增長預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何平: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是有所恢復的,尤其是中國優化調整了疫情防控政策之后,經濟有非常強勁的增長潛力,消費和投資都活躍起來。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來說是很重要的,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發動機”,因此中國經濟復蘇對全球是一個利好。
再來看歐美的情況。美國2022年通過多次加息控制通脹,到年末通脹有所放緩,這種放緩對經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使得經濟在通脹得到適度控制的情況下不至于過度衰退。
事實上,今年年初的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可能好于預期,這也是市場信心有所恢復的重要證據,也就是說加息并沒有使得“硬著陸”發生,雖然經濟有所放緩,但有“軟著陸”的可能性。
歐洲則在2022年經歷了俄烏沖突帶來的能源危機,這對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由于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對成本沖擊很大,通脹率甚至已經超過美國,所以歐央行的加息幅度很大,因此很多人對此給出了負面的經濟增長預期。
不過在2023年年初,歐洲通過設定能源價格上限等措施控制了能源價格的上漲,降低了對生產成本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各界對其經濟增長的擔憂。
所以整體來看,當前大家對于未來經濟增長的前景確實更加樂觀,這也是各機構、各組織上調經濟增長預期的依據所在。
對全球增長造成擾動的因素持續存在
南方財經:你對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是否樂觀?
何平:隨著疫情影響的減弱以及通脹控制逐漸顯出成效,實際上短期由于通脹以及相應的貨幣政策收緊對經濟帶來的沖擊會逐漸消退,但也不足以樂觀。
因為歐美國家的加息即使將通脹控制住,但利率如果很高,會對一些利率敏感性行業,比如房地產等帶來很大的沖擊,而這種影響不一定會立刻凸顯,而是會逐漸顯現。很多人此前預測美國在年初加息一次可能就見頂了,并且很可能在年底開始降息。但由于美國經濟形勢好于預期,后續繼續加息的可能性很大,這就會對一些行業造成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考慮通脹、經濟增長前景、失業和就業率之外,美國很關注匯率。美元匯率受資本流動的影響很大,美國開始加息,美元指數就會漲得很快,一旦加息接近尾聲,美元指數又會向下走。出于政治考慮,美國政府不希望美元指數過低,所以又開始加息。
因此,匯率的波動可能和經濟基本面沒有十分顯著的關聯,因為這種匯率層面的因素更多的是政治考量,而非經濟考量。一旦有非經濟因素摻雜在貨幣政策中,就可能產生低效率貨幣政策或者過度加息的情況,這給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全球流動性產生沖擊,我認為這是低效率的。
此外,另一個對經濟影響巨大的因素,就是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推動的“去全球化”過程。在以往的全球化過程中,產業鏈的基本邏輯就是把生產轉移到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這種做法從經濟學上講是有效率的,但目前美國等國家試圖打破原有的產業鏈結構,重構產業鏈,出于政治考量,將部分生產移回本國。如果背離了經濟的基本邏輯,必然會帶來全球生產成本的上升,因為生產過程被轉移到了成本更高的地方。
事實上,美國也試圖將一些產業轉移到所謂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比如印度或東南亞國家,表面上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更低。但我們要注意,生產不只是勞動投入,還包括“配套設施”,即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以及上下游物流。
也許可以將某一個環節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但整體生產成本更高,這最終會傳導到全球的通脹,也會使得很多企業的盈利下降,因此產業鏈重構帶來的結構性壓力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很多國家。
因此,至少在中短期,美國不恰當的貨幣政策,包括過度加息以及出于政治目的全球產業鏈重構對經濟會持續產生負面影響。
其他地區面臨流動性缺失風險
南方財經:對美國不恰當的貨幣政策能否展開講一講,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這對于其他國家有怎樣的風險?
何平:由于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當中的獨特地位,全球流動性的主要支撐貨幣就是美元,事實上,美國一旦加息,流動性會回流美國,因此,全球其他地區流動性缺失將比美國更嚴重,這就意味著美國承擔的成本比其他國家更小,負外部性由其他國家共同承擔。
具體來看,我認為美國加息帶來的風險中只有約20%由自己承擔,其余80%的風險是其他國家承擔的,所以這給了美國很多貨幣政策操縱的空間和自由度。
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貨幣政策可以“肆無忌憚”地變化,而美國不會太過擔憂,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優勢。
美國2%的通脹目標已不合時宜
南方財經:美國過度緊縮的風險已顯現,但如果美國就此放緩或停止加息,已經連續8個月回落的通脹會否再次攀升?
何平:美國后續的通脹走勢取決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即美聯儲過去將2%作為通脹目標,這個目標在今天是否仍然合適?
由于深層次的全球產業鏈重構帶來的生產成本上升等結構性因素,通脹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2%的通脹目標至少在中短期不再合適,美國也很難回到通脹率2%的時代。
美國之所以在過去三、四十年中一直保持了1%-2%的通脹率,重要原因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為美國輸送了大量的廉價產品,而當前美國若想改變這一點,同時保持低通脹,必然只有通過過度收緊的貨幣政策才能實現。
而正如剛才提到的,這種過度收緊的貨幣政策不僅會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毫無疑問對全球經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美國應該適度放緩加息幅度,不再繼續保持2%的目標,才是對全球經濟更有利的做法。
南方財經:此前,市場熱議美聯儲停止加息甚至降息的可能性,如何預測其貨幣政策后續走勢?
何平:美聯儲今年可能會考慮停止加息,有三個因素會決定其未來貨幣政策決策。一是實際的通脹情況,美聯儲不一定會盲目堅持2%的通脹目標,它很清楚如果過度強硬要求通脹快速回到2%,不一定是最優的,但仍然會看通脹的趨勢,如果趨勢還在向上肯定是不合適的,此時就要繼續加息了。
二是就業,這反映實體經濟的狀況,美國一定會權衡自身就業和經濟增長情況來制定貨幣政策。但需要注意,很多人關注非農就業數據,事實上它的波動性很大,即使出現了數據遠超預測或者遠低預測都不能代表什么,因為這一數據本身很難預測。
三是匯率問題,我們可以把匯率看作是加息或停止加息的信號。年初美元指數快速下跌,這是美國政府不愿看到的,因此美聯儲再次釋放了鷹派論調。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各種數據,有為加息提供依據的數據,也有為暫停加息提供依據的數據,但美聯儲仍選擇性地繼續加息,說明其考慮的因素是匯率。因此,匯率走勢如何也會決定其未來加息的態勢。
美聯儲之所以能夠釋放比較鷹派的論調,是因為就業數據好于預期,自身軟著陸的概率大增,因此可以更好地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其他目標,比如美元指數的穩定。如果經濟數據好,通脹回落不夠快,美元指數又有一定的下跌,肯定會有加息的空間。
短期內美國債務違約風險不大
南方財經:近期,美國債務違約風險不斷逼近,兩黨就債務上限問題展開的博弈未見降溫信號,如何看待其債務違約的可能性?
何平:加息的其中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增加美國國債的資金成本,即借債成本,這會增加美國的債務負擔,因此可能會達到債務上限。
但我認為,短期內美國不會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因為美元是全球主要貨幣,美元一旦崩潰,其他國家都會承受損失,因此美國有幾乎無限的債務空間,可以借新債、還舊債,而不用擔心其他國家拋售美債。
當然,從經濟學上講,美國的債務空間不是完全無上限的,只是短期內看不到這一上限。
雖然兩黨就這一問題產生爭執,但這只是兩黨博弈的手段和角力點,在面對一致對外的問題時,我認為債務上限肯定會上調的,否則會危及美元的霸主地位,這種成本美國是不會負擔的。
中國經濟復蘇帶來利好 歐央行仍有加息空間
南方財經:如何看待歐元區今年能源危機以及衰退的可能性?
何平:我認為歐元區目前面臨的衰退風險小于去年。歐洲的能源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已經被控制,歐洲也獲得了從其他國家進口能源的渠道,雖然成本比從俄羅斯進口更高,但能源進口這一過程已經基本穩定下來。
此外,歐洲還對能源價格設定了上限,這也對其價格進行了控制。因此,即使俄烏沖突產生新變化,可能也不會對歐洲能源成本帶來新一輪的沖擊,歐洲能源市場達成了一種均衡。
現在唯一的利空是歐洲的通脹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去年歐洲經濟數據不樂觀,導致加息幅度受限,前期加息幅度不及美國,因此控通脹效果不佳。今年歐洲經濟一旦有所好轉,后續可能會繼續保持50個基點的加息幅度。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的強勢復蘇必然會給全球經濟帶來很多正面利好消息,歐洲也并不例外。中歐經貿往來十分活躍,歐洲會更多地受益于中國經濟的復蘇。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歐央行還有一定的加息空間,經濟可能不會陷入過度衰退。
(21對話)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焦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