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磨刀霍霍向“豬羊”,經濟復蘇似乎成為不可能
2023-03-20 05:44:05來源: 房產有點意思

為什么都覺得2023年的經濟將會迎來全方面復蘇,有這種錯覺,主要是中國疫情防控接近三年時間,是在2022年末的時候才開始大面積地放開,在老百姓心中是這樣想的,放開了一切東西都會向往好的發展。


【資料圖】

工廠訂單增多,外貿訂單增多,工作自然穩定,薪資也會噌噌地往上走,這種想法似乎真的太天真了,2023年由于是春節,而且很多人三年沒有回家了,才導致旅游業大爆發,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人頭洶涌的局面,并不代表經濟就能迅速的回落,畢竟中國經濟只是一個個體,全球經濟才是一個整體,看看外面的世界都“亂”成怎么樣了?不可能中國市場就不受任何的影響吧!

認真看看全球的格局,特別是以“美元霸主”的美國更是,引領著世界的格局。

兩年前美國一直在放水,一年前一直在加息,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句話“放水一時爽,加息火葬場”,2008年熟悉的味道似乎又回來了。

美國硅谷銀行,聽這個名字感覺來頭就不小了,這家銀行去年總資產規模2,090億美元存款金額1,754億美元,換成人民幣都是萬億級別存在的銀行,全美有幾千家銀行在排名榜中能達到17名,整體的規模數量“前排”。

硅谷銀行生意都不得了,這幾年主要是做高凈值客戶生意,有一大把的貸款都是給了PE和VC,這些投資機構,還有各種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科技企業,和初創業公司。銀行涉及的體系太大了,包括臉書、推特等3萬多家初創公司,700多家投資機構提供了支持。

硅谷銀行的模式非常的獨特,投資聯動

把錢帶給初創業公司,等這些公司融到更多資金,或者是被收購,再把錢還款上銀行;

同時硅谷銀行也沒有個人存儲業務,負債端都是來自于風險機構和高科技公司的存款,這家銀行的模式顛覆了傳統銀行認知。

硅谷銀行看上去更像是創投,結果又是妥妥的標準銀行生意。

萬億級別的銀行,新型的模式,根據美國的科技發展速度來看整體的潛力,還會持續的深化,也同樣會因為某些科技公司上市或者是某項產品引來爆發,是指會快速的提升。

萬萬沒想到,這么關心的行業成立了10年久負盛名的硅谷銀行,在過去不到48小時,就轟然的倒下了,3月9日硅谷銀行母公司公告手里210億美元證券虧本賣掉,虧了18億元,同時還被迫賣掉普通股份和優先股份,籌資22.5億,不惜一切代價的把這些股份賣掉,當然會被市場理解為巨大的“危機”正在快速的起來,而這家銀行應該就是提前收到風,所以把這些股份處理掉。

硅谷銀行一夜之間跌了60%,同時也拖累了美國銀行,富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集體蒸發,接近500億市值。正是這樣大背景下,遠處的歐洲也被驚掉了下巴,德意志銀行下跌8%,法國興業銀行和匯豐銀行的下跌5%,然后全世界似乎都出現了擠兌潮的局面出現。

加州監管文件顯示就3月9號一天,儲戶們試圖從賬戶取出的金額就已經達到了420億美元,占銀行存儲總金額的1/4,中國大規模的區間導致銀行系統似乎都出現崩潰了,根據相關報道顯示,由公司白天嘗試資金轉出,結果晚上還在顯示處理中,部分最遲的要達到周一才可以到賬。

有400家公司表示風險暴露,超過100家公司說沒辦法開工資,就是在這樣的連鎖反應影響下,硅谷銀灘近又下跌了68%,結果在3月11日光束宣布破產,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

世界風云莫測,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從最高榮譽瞬間就摔下“地里泥土”,3月7日硅谷銀行官方宣布“很榮幸連續5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國最佳銀行榜單”,結果3月11日就破產了,如果這件事情不是親身經歷,基本上是沒人相信一家市值過萬億的銀行,在短短的4天時間,從高峰榮登榜首,直接掉落谷底。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后,還是有那么一點保障的,美國那邊的存款保額達到250,000億美元,剛剛也提到了一個關鍵點,這家銀行是沒有個人存儲業務的,全是高科技公司的存款。

根據相關的報道顯示有九成存款,都是沒有保險的,接下來怎么處理?這是讓不少人拭目以待的,如果處理不好,多少家科技公司將會受到無法估算影響,會牽連一系列的“爆雷”。

硅谷銀行為什么突然就會“破產”了,簡單幾個字總結,加息一時爽,加息火葬場。

不要覺得這些是個別銀行引發出來的事情,而是在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每年就放水速度持續上升,3月至8月5個月時間就投放了2.8萬億美元,錢放出來總得有地方去航空,有的餐飲娛樂沒沾到任何的光,特別像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自動駕駛這類的科創公司獲得了大量的融資。

不少科創公司的市值突飛猛進,“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身價全球第一,也就是這個時候快速的發展。

雖然說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很多領域的掙錢速度似乎更快了,全球多個國家的房地產價格迅速的拉升,全球多個公司的股票迅速拉升,滿大街撿錢的時代又回來了。

這些科技公司拿到錢,當然就是要把錢存到圈子里大名鼎鼎的硅谷銀行。

2019年規模銀行負債端存款618億美元,2021年末負債端累計的存款達到了1,892億美元,翻了三倍這么多錢拽在手中,按硅谷銀行的模式,基本上有求必應,把錢投給了風投機構和高科技公司。

沒辦法錢還是太多了,2021年美國VC投資規模達到了3,450億美元,比2020年翻了一倍有余,換句話來說,銀行的錢多到根本都貸款不出去,只能選擇買國債或者是抵押債券,買這些東西根本沒有問題啊,因為美國國債幾乎是世界上流動性和安全性最好的資產,另外MBS叫住房抵押帶卷,但跟2008年的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而且由美國政府接管兩大住房貸款機構mbs由國家信用擔保,安全指數非常的高。

年化收益不到2%,但負債端的成本更低,這筆錢穩妥的放在那里就可以賺錢了,一方面可以賺錢,另外一方面資金有一個安全沒有任何的毛病,但不要忽略存在的另外一個隱患,就是絕大部分的債券期限基本上都是在5年以上,如果低利息的環境一直維持下去,債券價格不可能出現暴跌,就不會存在任何的問題。

但問題終究也是發生了,美國的通脹持續攀升經達到了20%以上,從2022年3月份到2023年,一年時間累計加息450個基點,持續加點壓力也會持續的增加,如果周轉不過來就會面臨著“爆雷”。

積極的加利息使得初創業的公司就融資不了錢,但融資速度跟不上花錢的速度只能爭先恐后的去把銀行原本的存款取出來,硅谷銀行的存款也快速的流失,銀行出現大規模的擠兌,只能利用高息來攬住存款,但,長期持有的債券全部都處于虧本的狀態,進一步的壓縮空間遲早將會把自己“玩死”。

邏輯很清晰,正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大規模的放水導致存款持續的上升,錢多了大量的增值收益出現降低,而且也買著了最穩健的長期收益美債。

如果收益長期在低水平,這些問題都不會出現,沒辦法放水太嚴重了,必須要把通脹壓下去就瘋狂的加息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科技公司是顯示的比較薄弱的,而且都是以市值估算為“領頭”,看看2022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是不是都出現了大規模的下降。

磨刀霍霍向“豬羊”,不要覺得2023年經濟會有太大的“復蘇”,2023年中國不少人開年都是抱有希望的,結果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迷茫”,看看中國各大碼頭的空集裝箱堆積量就知道了。

2023年就業難已經成為了現實,廣州外賣員都要走后門才能進得了,而且越來越多大學生在六七月份就畢業,到時候整個市場會持續的出現“內卷”。

也許并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在時代的內卷下,我們只能在“苦苦哀求”很活著。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LV推出充氣夾克多少錢?lv是什么檔次?
  • 三星手機業務換帥是哪一年?三星手機為什么撤出中國?
  • 股票配資是什么意思?個人做股票配資違法嗎?
  • 數據中心機房是干什么的?idc機房主要用于哪些工作?
  • 周樂偉接班董明珠真的嗎?格力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嗎?
  • 小米技術委員會厲害嗎?米家是不是小米旗下的公司?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