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全球報道:別一棵樹上吊死:硅谷銀行事件或致初創藥企擁有多種銀行關系
2023-03-15 19:02:27來源: 澎湃新聞

·“頭部CXO企業(醫藥外包企業)和Bigpharma(大型制藥公司)受本次事件(硅谷銀行)影響相對較小;處于成長期的藥企和CXO企業對無風險利率更加敏感,在短期和長期面臨的挑戰更大。制藥公司有理由重新審視全球市場下的資金鏈安全性。”

2023年3月13日,一名員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中心的硅谷銀行分行從窗戶上取下膠帶。圖片來源:英國路透社

硅谷銀行(SVB)倒閉余震還在持續。


【資料圖】

當地時間3月14日,據英國路透社消息:“SVB沖擊可能對英國生物技術行業產生寒蟬效應。”

根據英國生物產業協會(UK Bioindustry Association,BIA)數據,大約40%的英國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開發從癌癥到心臟病的各種藥物,他們均與硅谷銀行(SVB)的英國分支機構有合作。

路透社稱,總部設在倫敦的匯豐銀行(HSBC)已經以一英鎊的價格購買了硅谷銀行的英國分支機構。此舉結束了英國政府、監管機構和潛在買家之間的瘋狂談判,但“業內高管認為,這也可能阻礙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其他領域的資金籌集。”

BIA負責人Steve Bates說:“這(HSBC收購SVB英國分部)對生物醫藥行業來說絕對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解決方案,公司今天早上就會倒閉。上周五(3月10日)我們還很絕望。但今天早上又看到了希望。”據悉,BIA囊括了英國生命科學領域的500多家公司。

不過,沖擊還在全球范圍內繼續。

行業媒體BioPharma Dive發文表示,雖然美國聯邦政府干預保護了SVB儲戶,但在銀行驚人崩潰之后,生物技術初創公司還面臨著其他挑戰。政府尚未找到SVB的買家,這使得銀行、員工以及藥企的命運懸而未決。聯邦監管機構只保證存款的支取,這仍可能使一些生物醫藥公司陷入其他財務困境。與此同時,企業家和他們的風險投資者受到近15年來美國銀行業最大失敗的震撼,正在重新規劃他們未來的財務計劃。

被影響的藥企

“員工工資、企業持續運營和研發的資金將受到最大影響。”美國藥企Sage Therapeutics前首席執行官兼Abio-X創業孵化器負責人Jeff Jonas表示。他補充道:“如果無法獲得存放在SVB的現金,這對許多公司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不幸的情況。”

根據匯豐銀行數據,硅谷銀行英國分支機構有約5.5億英鎊(6.66億美元)的貸款,約6.7億英鎊的存款和約3000名英國客戶。

據路透社報道,約有16家歐洲科技和生物醫藥公司表示,他們面臨著對美國和英國SVB約1.9億美元的風險敞口。英國公司包括Diaceutics(DXRX.L)、Ourgene Health Plc(YGEN.L)和Windward Ltd(WNWD.L)等藥企。

在納斯達克上市但總部位于英國的聚焦癌癥治療的公司Adaptimmune Therapeutics首席執行官Adrian Rawcliffe表示:“對于較小的私營初創企業來說,SVB是為數不多的真正了解生物醫藥領域早期風險投資的銀行之一。”

英國投資公司4BIO Capital管理合伙人Dima Kuzmin稱,許多企業家和小型初創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也在SVB開設了個人賬戶。“我認識并與之共事的幾位首席執行官都把他們所有的個人現金放在SVB,因為這是他們的主要銀行,你可以想象大家有多焦慮。”Dima Kuzmin說。他表示,即便匯豐銀行收購了SVB,“潛在的系統性影響仍然存在。”

即使是與SVB沒有直接聯系的公司也感受到了沖擊。據BioPharma Dive報道,過去三天,數十家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發布了有關其對SVB敞口的新聞稿,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則發布了一系列說明,試圖衡量SVB倒閉對一些公司的影響。

美國初創公司Arrakis Therapeutics首席執行官Michael Gilman表示,他和其他高管上周五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董事會、員工和合作伙伴就“我們的銀行關系狀況和資金安全”進行溝通。

許多與SVB合作的Arrakis供應商也在發送公司需要驗證的新賬戶信息,調整其賬戶信息,Arrakis需要確保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同時也需要額外的時間和精力與這些供應商溝通和協調。

Michael Gilman還稱,由于現在是“獎金季節”,公司發放的工資需要高于正常薪酬。與此同時,在上周五(3月10日)試圖電匯資金的公司還不知道何時能收到錢。

“真是一團糟。”Michael Gilman說。

中國市場方面,據《巴倫周刊》中文版不完全統計發現,截至3月13日,A股、港股共有17家公司發布自愿性公告,披露其與硅谷銀行的資金和業務關聯;其中11家公司在硅谷銀行有小規模現金存款。

3月14日,部分公司也發布了相關資金的最新進展。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安醫療”)表示,公司在硅谷銀行的存款已可以全額使用,并未受到損失;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稱其在硅谷銀行的資金已“順利轉出”。

對中國的生物醫藥公司而言,硅谷銀行暴雷的最直接影響,是它們存放在該銀行的存款。A股公司中,九安醫療3月13日發布公告稱:“截至2023年3月10日,公司及子公司在硅谷銀行的存款金額,占公司現金類資產及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約5%。”九安醫療尚未披露2022年年報。公司2022年三季報顯示,期末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總額約135.39億元人民幣;若以此計算,九安醫療及子公司在硅谷銀行的存款金額約為6.77億元人民幣。

港股公司中,共有10家生物醫藥公司披露了其在硅谷銀行的存款情況。從所涉資金占比情況來看,騰盛博藥-B、堃博醫療-B、百濟神州分列前三,分別為不到9%、約6.5%和3.9%。

在直接或間接披露了所涉存款金額的公司中,再鼎醫藥和百濟神州的存款金額較高,分別為10.085億美元和1.755億美元。

港股生物制藥公司披露的在硅谷銀行存款信息一覽。圖片來源:《巴倫周刊》中文版

根據上述信息,《巴倫周刊》中文版認為,現階段硅谷銀行破產對中國生物醫藥板塊的負面影響有限,但如果把視角拉長,該事件所反映出的資金鏈安全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對行業生態的影響

YCombinator創業孵化器首席執行官Garry Tan表示:“(SVB倒閉)對初創公司來說是一個‘滅絕級事件’,將使初創公司和創新倒退10年或更長時間”,并警告稱:“與SVB有關聯的YC公司中,有30%在未來30天內無法發工資。”

即便短期敞口可控,但這起事件值得被關注的點在于,生物制藥公司的資金鏈到底有多安全。

據悉,除了硅谷銀行之外,其母公司SVB FINANCE(SIVB.O)還擁有三個運營部門:SVB私人銀行、SVB資本和SVB證券。截至2023年2月24日的公司年報顯示,硅谷銀行的產品和服務“主要面向科技和生命科學/醫療保健行業的客戶,及全球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客戶”;而SVB證券則為“生物制藥、數字健康和健康科技、醫療保健服務、醫療技術以及工具和診斷”等各類醫療健康子行業提供投資銀行服務。

不難看出,硅谷銀行早已牢牢綁定了生物醫藥公司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這也成為眾多美國醫療行業投資者擔心的理由。硅谷銀行的母公司一邊吸納醫藥行業的現金存款,一邊又進行大量的大健康產業投資。不僅如此,SVB證券還擁有一支頂級的醫療保健行業分析師團隊,其研究覆蓋了13個行業分支的290家公司;3月10日,也就是硅谷銀行暴雷的一天后,SVB證券還發布了針對這290家公司的最新研評級報告。

“我們都受到了雞蛋放在多個籃子的深刻教訓。”Michael Gilman說。風險投資公司Two Sigma Ventures的合伙人Dusan Perovic表示,未來,初創公司將越來越多地擁有多種銀行關系。

以上述11家在硅谷銀行有小規模現金存款的中國公司為例,至少有9家公司都是創新藥企業。《巴倫周刊》中文版表示,通常,這類公司的藥品處于研發階段,沒有實際的產品落地,公司相應的沒有現金流收入,而其研發資金的來源,一部分來自風投以及由此轉化的現金儲備,如果是上市公司,那么還將收獲來自二級市場的募資。

不過,它們能從二級市場獲得的支持是有限的。截至3月14日,這11家公司中僅有三家的市值超過了100億元/港元——百濟神州港股為1982億港元,再鼎醫藥港股為232億港元,九安醫療為216億元人民幣。

美國醫療行業也面臨著類似的境地。《自然》(Nature)雜志在2023年2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2022年美股生物科技股跌幅達10%,IPO的募資水平甚至低于疫情暴發前的2018年和2019年,全球生物科技的融資和風險投資情況也不容樂觀。

2022年美股生物科技股跌幅達10%。圖片來源:《自然》雜志

所以,硅谷銀行倒閉造成的長期隱憂,在于生物制藥公司或許更難籌集新資金;尤其當整個行業經歷了2022年全方位低谷之后,這個擔憂更為顯性。

美國藥企Perlara已經在改變戰略。公司負責人Perlstein稱,公司資金暫時被困在SVB中,他現在正在考慮其他各種銀行,但可能不會只選擇一家銀行。“一代創始人現在傷痕累累,”Perlstein說。“展望未來,我永遠不會只信任一家銀行。我肯定會保留多個賬戶。現在你知道為什么細胞有兩個染色體拷貝了。”

不過,尋找一家新銀行,或同時與幾家銀行合作,也有麻煩。從事私人融資交易的律師事務所Troutman Pepper合伙人Chris Miller表示,一些貸款要求借款人將存款存放在同一機構,這使得有債務的公司更難對沖風險。Perlstein也說,這項任務也可能使建立一家生物技術初創公司變得更困難,成本更高,因為公司可能不得不更早地聘請首席財務官或及早為公司財務事宜做打算。

《巴倫周刊》中文版認為,對于頭部CXO企業(醫藥外包企業)和Bigpharma(大型制藥公司)來說,他們資金流動性較強,投融資可以通過低價優質股權實現,受本次事件影響相對較小;而處于成長期的藥企和CXO企業對無風險利率更加敏感,在短期和長期面臨的挑戰更大。從這一角度出發,制藥公司們有理由重新審視全球市場下的資金鏈安全性。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房貸延期需要手續費嗎?房貸延期怎么辦理?
  • 網貸逾期了可以協商延期嗎?網貸延期最長多久?
  • 山東棗莊女子銀行存100萬5年后剩1塊錢 銀行存款丟失案例如何處理?
  • 吳亦凡關聯公司僅剩1家存續 明星塌房違約金能賠得起嗎?
  • 華爾街英語學費可以退嗎?培訓機構不退費去哪里投訴?
  • 全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宣判 康美藥業訴訟多少人起訴?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