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全球關注:開門紅中的“穩信用”線索
2023-02-11 19:54:25來源: 金融界

平安首經團隊:鐘正生/常藝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核心觀點

2023年1月信貸“開門紅”,帶動新增社會融資規模超預期。1)社融結構:主要支撐是人民幣貸款投放強勁,委托、信托貸款壓降趨緩也有一定幫助;拖累因素在于政府債和企業直接融資偏弱,表外票據融資縮量。2)貸款結構:在企業中長期貸款支撐下,1月人民幣貸款創歷史新高。人民幣信貸支撐主要在企業中長期貸款,企業短期貸款也貢獻較多增量;拖累則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居民短期貸款和表內票據貼現。3)貨幣供應量:M1、M2增速同步提升。隨著第一波疫情沖擊波結束,中國經濟逐漸重啟,企業經營有所恢復,且人民幣信貸投放偏強,助力企業部門現金流回暖。

金融數據“開門紅”,其中有哪些2023年“穩信用”的線索?

哪些亮點有望延續?1)企業中長期貸款強勢表現有望在2023年持續。首先是,企業貸款內生需求有所恢復。第一波疫情沖擊波過后,中國經濟逐步重啟,企業預期回暖;2022年四季度貸款需求指數超季節性走高,后續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內生需求有望隨經濟復蘇進一步回升。其次是,結構性貨幣政策續力支持。2023年1月央行發文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等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最后是,基建“穩增長”積極發力。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配套融資需求有待釋放,春節假期后經濟大省開大會,全力以赴拼經濟,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號。2)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壓降規模減少,對社融的支撐有望持續。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融資類信托業務已經逐步規范,2023年1月社融口徑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存量規模較2017年年末已分別下滑19%和44%,待壓降的存量業務規模已顯著減少。 哪些拖累曇花一現?1)政府債發行對新增社融的拖累是短期的。政府債融資規模同比減少,受到去年同期政府債發行前置,以及今年春節時間靠前的“錯位”影響。預計2023年全年政府債凈融資7.5萬億元,與2022年基本持平。2)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規模后續可能逐步回暖,2023年有望同比多增。近期資本市場改革“緊推進”,股票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有助于暢通企業融資渠道;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復蘇,2023年A股市場的表現大概率強于2022年,也有助于企業股票融資規模回升。 哪些隱憂尚未消退?1)居民貸款需求不足,房貸償還意愿較強。受三年疫情的累積效應影響,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實際償債壓力大,對經濟和就業的預期偏弱,信心恢復或仍需時日。2)外幣貸款可能繼續拖累“穩信用”,出口下行對外幣貸款的需求存在負面影響;海外高利率環境下,外幣貸款成本偏高。3)表內外票據融資規模整體縮量,票據新規落地實施,“擠水分”可能使銀行承兌匯票的開票規模趨勢性走弱。

“開門紅”成色如何?

1、新增社融超預期

2023年1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59800億元,同比少增1959億元,但高于市場一致預期的5.68萬億,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較上月下行0.2個百分點至9.4%。從分項數據看,新增社融的主要支撐是人民幣貸款投放強勁,委托、信托貸款壓降趨緩也有一定幫助;新增社融的拖累因素在于政府債和企業直接融資偏弱,表外票據融資縮量。

一是,人民幣信貸投放強勁,是社融規模超預期的核心原因。2023年1月人民幣貸款表現強勁,同比多增7312億元,創社融口徑人民幣貸款單月投放規模的歷史新高。不過,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31億元,已連續10個月凈償還,同比2022年1月高位減少1162億元。 二是,表外委托、信托貸款壓降放緩,對社融構成一定支撐。其中,委托貸款同比多增156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767億元;信托貸款同比少減618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減8億元。此外,表外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規模同比少增1770億元,但相比過去5年同期均值偏離不大。 三是,政府債和企業直接融資縮量,是社融的重要拖累所在。1)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增1886億元,受到去年同期政府債發行前置,以及今年春節時間靠前的“錯位”影響。2)企業債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增4352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2603億元。當前AA級中票信用利差處于2016年以來的89%分位,發債成本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著企業債券融資的意愿。3)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964億元,同比少增475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198億元。

2、企業中長貸歷史新高

在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支撐下,1月人民幣貸款創歷史新高。2023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49000億元,同比多增9200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14940億元;貸款存量同比增長11.3%,較上月提升0.2個百分點。人民幣信貸支撐主要在企業中長期貸款,企業短期貸款也貢獻較多增量;拖累因素則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居民短期貸款和表內票據貼現。

居民貸款同比繼續縮量。1)居民短期貸款341億元,同比少增665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1493億元。2)居民中長期貸款2231億元,同比少增5193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5217億元,縮量至去年同期的30%。 企業中長期貸款創歷史新高。1)企業短期貸款15100億元,同比多增5000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8455億元。2)企業中長期貸款35000億元,同比多增14000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17940億元,創歷史新高。3)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同比多減5915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減6024億元,縮減規模僅次于2017年1月。

3、企業部門現金流回暖

M1、M2增速同步提升。2023年1月M1同比增長6.7%,較上月提升3.0個百分點;M2同比增長12.6%,較上月提升0.8個百分點。隨著第一波疫情沖擊波的結束,中國經濟逐漸重啟,企業經營有所恢復,且人民幣信貸投放偏強,助力企業部門現金流回暖。

從存款結構來看,居民、企業存款同比多增,春節假期對數據構成一定擾動。2023年1月新增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4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2.4%,較上月提升1.1個百分點。從分項看:居民存款同比多增7900億元,相比近五年春節月同期多增3.9萬億元;企業存款同比多增6845億元,相比近五年春節月同期多增78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多增11936億元,但較去年春節月少增3800億元,相比近五年春節月同期多增2179億元;財政存款同比多增979億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511億元,基本符合季節性規律。

“穩信用”有何線索?

1、哪些亮點有望延續?

第一,企業中長期貸款有望繼續維持強勢表現。企業中長期貸款是今年信貸“開門紅”的亮點所在,其強勢表現受貸款內生需求修復、穩增長政策支持的共振影響。

首先是,中國經濟重啟后,終端需求回暖、企業預期好轉,帶動貸款內生需求的恢復。從預期來看,第一波疫情沖擊波過后,中國經濟逐步重啟,企業預期出現回暖。其中,制造業預期近兩個月加速回升,制造業PMI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在2022年12月、2023年1月分別環比增加3.0、3.7個百分點;服務業企業信心在跌至低谷后大幅增強,2023年1月服務業PMI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已升至64.3%,為近10年來最高值。內生需求方面,我們此前在《2023年中國貨幣政策展望:信用篇》中的研究表明,貸款需求指數與表征經濟基本面的PMI指數,在趨勢和重要拐點上基本一致;而貸款需求指數與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的走勢較為接近。央行2022年四季度發布的銀行家調查問卷中,貸款需求指數超季節性走高,后續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內生需求有望隨經濟復蘇進一步回升。 其次是,結構性貨幣政策續力支持。2023年1月,人民銀行發布通知,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等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最后是,基建“穩增長”積極發力。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共投放7399億元,預計其能拉動的基建項目總投資達7-9萬億,而項目的配套融資需求往往隨著項目資金的消耗、建筑施工的展開而逐步放量。節后經濟大省開大會,全力以赴拼經濟,或有助于釋放基建配套融資需求。2023年春節假期后,廣東、上海和江蘇等多個經濟大省,以會議、文件等形式部署2023年穩增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投資仍是2023年穩增長主要抓手(如廣東省提出2023年基建投資維持兩位數增長的目標,按照“三年工程瞄準兩年干”要求抓大項目)。 不過,1月企業中長期貸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貸款需求延后、信用債融資成本偏高等偏短期因素助推。一方面,2022年12月,多地疫情達峰,沖擊企業生產經營,部分貸款的申請、審批可能有所延后,經濟重啟后方才釋放。另一方面,2022年11月以來,信用債市場受到銀行理財贖回沖擊的影響,信用利差明顯上行,企業發債融資的成本抬升,因而更傾向于自銀行貸款獲取中長期資金。

第二,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壓降規模減少,對社融的支撐有望持續。2022年12月3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強調“堅決壓降影子銀行風險突出的融資類信托業務”,要求在3年過渡期中有序壓縮。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融資類信托業務已經逐步規范,2023年1月社融口徑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存量規模較2017年年末已分別下滑19%和44%,待壓降的存量業務規模已顯著減少。

2、哪些拖累曇花一現?

第一,政府債發行對新增社融的拖累是短期的。1月政府債融資規模同比減少,受到去年同期政府債發行前置,以及今年春節時間靠前的“錯位”影響。我們預計,2023年全年政府債凈融資7.5萬億元左右,這與2022年基本持平:1)公共財政方面,預計2023年赤字率設定在3%左右甚至更高,對應公共財政赤字約3.9萬億元,較2022年增加5200億;2)地方政府專項債方面, 2023年新增額度或持平于近兩年的3.65萬億元。

第二,股票融資規模有望逐步回暖,2023年全年有望同比多增。近期資本市場改革“緊推進”,股票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這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暢通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復蘇,2023年股票市場表現有望較2022年明顯回暖,也有助于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規模的企穩回升。

3、哪些隱憂尚未消退?

當前看,2023年“穩信用”依然存在幾點拖累因素。

第一,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信心恢復或仍需時日。

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走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地產銷售依然偏弱。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1月單月百強房企銷售操盤金額環比降幅達到48.6%,同比降幅較2022年12月擴大1.7個百分點至32.5%。另一方面,居民提前償還房貸意愿增強。隨著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更多地區房地產按揭貸款利率調降至4%以下,而去年以來銀行普遍下調掛牌存款利率。銀行存款收益率下行,且新投放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前期,這或使居民更有動力將年終獎及其他閑置資金 用于提前償還房貸。 受三年疫情的累積效應影響,我國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2022年一季度以還本付息額/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家庭部門償債比率,中國家庭部門為15.7%,高于主要發達國家)、實際償債壓力大(2022年一季度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還本付息的比例達15.7%,高于美、日、德、法、英等主要發達國家),對經濟和就業的預期偏弱,房貸償還意愿較強,信心恢復或仍需時日。

第二,外幣貸款可能繼續拖累“穩信用”。海外高利率環境下,外幣貸款成本偏高,此外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下行可能繼續拖累中國出口,繼而拖累外幣貸款需求。

第三,表內外票據融資規模整體縮量,“擠水分”的新規落地實施,或使銀行承兌匯票的開票規模趨勢性走弱。將表內外合并看,1月表內外票據融資縮量1164億元,較過去5年同期均值多減6314億元。2022年11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辦法》,自2023年1月1日起實施,新規要求票據承兌銀行審查是否“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來源:券商研報精選

關鍵詞: 信托貸款 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

專題新聞
  • 臺灣首富叫什么名字?臺灣首富在大陸排第幾?
  • 炒外匯開戶流程是什么?外匯正規的投資平臺有哪些?
  • 股票開戶網上開戶流程是什么?股票開戶手續費一般多少?
  • 什么信用卡可以申請停息掛賬?怎樣申請停息掛賬?
  • 憑安企業信用檔案庫是什么機構?企業信用檔案申報時間是什么時候?
  • 公積金比例有幾檔?每月交200公積金有用嗎?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