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各地“拼經濟”干勁兒十足,一份如約而至的2022年“對賬單”又送來定心丸:中國經濟向好有基礎有支撐。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18項量化指標以及一項跨年指標,總計19項指標中,有多項超額完成。這些事關國計民生的數據背后,是應對超預期沖擊的韌性與保民生的信心。
(資料圖)
“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內超預期因素持續擾動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超121萬億元,實際同比增長3%。”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鄒蘊涵表示,承壓前行、殊為不易,對中國經濟來說,2022年的確是有壓力、有波動但又有進步的一年。
國民經濟頂住壓力穩發展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遭遇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國民經濟“頂住壓力”,從“對賬單”中的第一項數據完成情況就能看得出。
2022年,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GDP)1210207億元,比上年增長3.0%。這與年初5.5%左右的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對此,多名專家認為,在異常嚴峻的形勢下,能實現這樣的增長實屬不易。“相比國際主要經濟體,3.0%是一個比較快的速度。”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解讀這組數據時說,2022年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預期因素沖擊,國民經濟一度出現下滑,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時出臺,力促經濟頂住壓力企穩回升。
在這方面,政府用自己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對賬單”中的多個數據也體現了這一點。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執行數為26.06萬億元,支出規模低于年初預算安排。其背后主要原因是政府落實過緊日子的要求,在執行中壓縮了部分非急需非剛性支出。
在3月1日剛剛召開的在“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劉昆解釋說,“緊”是通過提高資金的有效性來實現的。以中央為例,中央部門帶頭嚴格支出管理,一般性支出連續四年壓減,2022年,中央部門支出預算安排下降了2.1%。實際執行中下降了3.5%,把錢花在刀刃上,重點支出的保障反而是強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多重挑戰的2022年,我國不僅堅持政府過緊日子,還實施了大規模退稅減稅,其中的力度在“對賬單”中也一目了然。就退稅減稅規模來看,此前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實際上,2022年全年退稅減稅降費超3.5萬億元。其中,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2.46萬億元。
與此同時,“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等為企業減負的任務也得到落實。
“近年來財政在抗疫紓困、穩定經營主體、擴大總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經濟社會風險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分析說,財政持續落實減稅降費退稅,有效地緩解了企業現金流壓力,提高了企業抗風險能力,保住了市場主體和就業。財政在支出端持續發力,通過專項債等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投入,農林水、交運支出等增速較高,一方面提振了基建投資擴大了總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優化長期供給結構。
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
“看清困難才更知進步來之不易。壓力大、困難多,但中國經濟迎難而上,新的力量保持成長,關鍵指標保持穩定。”鄒蘊涵結合2022年主要經濟數據表示,在關鍵經濟指標方面,物價和就業等相對穩定,起到了定盤星作用。
在“對賬單”中,物價和就業的數據極為亮眼。2022年,我國物價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單月漲幅始終在3%以下,全年上漲2%。
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看來,2.0%的漲幅,大幅低于美國8.0%、歐元區8.4%、英國9.1%等發達經濟體的漲幅,也明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6%-10%的漲幅,“中國價穩”與“全球通脹”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他表示,有效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為物價平穩運行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持續做好穩產保供,適時開展儲備調節,促進產運銷銜接,保障了市場價格總體穩定。
而就業目標的超額完成更為不易。盛來運分析說,2022年,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疫情沖擊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農民工就業困難增多,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1000萬人,創歷史新高,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凸顯。但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提前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與此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也成功控制在5.5%以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績,主要還是得益于就業優先戰略和就業優先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在穩就業、保就業的過程中,主要采取了為企業發放穩崗補貼等措施,針對重點群體向大學生擴大招聘崗位,向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予以政策支持。”
這樣殊為不易的成績更需要保持。多名專家表示,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穩就業”作用,著力用好減費降稅、崗位補貼等政策杠桿,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鞏固存量就業,吸納新增就業。
數據里的民生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的指標,也如期完成。
2022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為84元,較2021年提高5元。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當時分析說,這提高的5元,影響到村醫的工資待遇,“基本公衛經費標準的提高可以發揮杠桿作用,有助于撬動村醫積極性,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
事關民生實事的還有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推進。“對賬單”中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跨省聯網定點醫藥機構32.69萬家,實現每個縣至少有1家定點醫療機構提供包括普通門診費用在內的醫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服務,住院和門診累計結算6225.12萬人次,減少個人墊付2489.67億元。
越來越多的參保人能夠享受到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帶來的改革紅利。在盛來運看來,2022年,疫情對居民就業、收入和生活沖擊較大,教育、醫療等領域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多,基本民生保障壓力明顯加大,“但各地區各部門聚焦人民群眾關切,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教育質量,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功能,民生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
從“全國共釋放失業保險政策紅利3600億元”到“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新增30元”,從“全年共為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減免企業所得稅超過100億元”到“全國共建成高標準農田10472萬畝”,一個個2022年年初的愿景成為現實,更透露著保民生的決心與信心。
眼下,各地“拼經濟”的熱潮仍在涌動。在鄒蘊涵看來,近期經濟不斷呈現新氣象,居民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消費場景加速修復,物流保障顯著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提信心、擴內需’的主基調引導下,隨著周期性政策加碼發力、結構性政策提速生效,以及國家短期增長與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進一步落實,中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將總體向好,頂住壓力的中國經濟也必將行穩致遠。”
盛來運也表示,盡管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我們有基礎、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種風險挑戰,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穩步前行。”(見習記者 朱彩云)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