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聚焦 > 正文
安徽汽車業新規劃明確“十四五”發展方向 為省內汽車產業指明重點任務
2022-04-18 13:41:23來源: 中國汽車報

近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經濟與信息化廳聯合發布《安徽省“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把合肥打造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車創新高地,力爭把安徽省打造成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車創新集聚區。從江淮、奇瑞,再到如今的蔚來,近幾年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玩得風生水起的安徽省,正在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世界級造車夢。

“十三五”時期,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年銷量從2016年的50.7萬輛提高至2020年的136.7萬輛,年均增長率達28%。2021年新能源汽車發展更是超出預期,實現了352.1萬輛的銷量,為“十四五”開了個好頭。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日益明晰,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朝哪轉型、怎么升級,成為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安徽省汽車行業協會會長方錫邦告訴記者,安徽省在“十三五”末汽車產業規模已達150萬輛,位居全國前列。在產業規模達到一定水平、汽車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安徽省亟需把握住未來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期,實現從“汽車大省”到“汽車強省”的跨越。《規劃》的出臺,明確了安徽省在“十四五”時期汽車產業的發展路徑、前進速度和重點方向。

根據《規劃》,安徽省將圍繞整車、關鍵零部件、高端智庫、智能工廠、公共服務平臺等打造十大重點工程,并從四大方面入手打造汽車生態:一是增強整車產業帶動作用,包括擴大乘用車產業比較優勢、提升商用車產業發展水平、培育專用車產業發展特色;二是完善零部件產業鏈、供應鏈,包括打造差異化零部件產業集群、提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能力、補齊智能汽車產業短板等;三是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包括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智能汽車測試示范等;四是健全配套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加快充換電服務網絡建設、有序布局氫燃料供給體系等。

在品牌打造上,《規劃》提出要實施“兩手抓”戰略。一方面要做大做強自主汽車品牌,全面提高產品與服務質量、加快推進自主品牌向上、提升合資品牌合作質量;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整車出口擴大規模與效益、支持零部件企業進軍全球配套體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多種國際產能合作模式,塑造全球知名汽車品牌。

圍繞著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后市場服務以及汽車循環經濟等方面內容,安徽省計劃構建合肥、蕪湖新能源汽車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為全省汽車產業核心發展區,探索跨城市區域產業協同機制,打造“合肥—蕪湖”雙核聯動、相互促進的一體化創新產業鏈。此外,馬鞍山、安慶、滁州、阜陽、淮南、宣城、六安等地將發揮自身商用車、零部件及氫能發展優勢,培育各具特色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

《規劃》明確指出,預計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產值超1萬億元,生產規模超300萬輛,出口達100萬輛以上,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超40%,基本形成“純電動為主、插電混合動力為輔、氫燃料示范”的發展格局。

打造汽車強省 底氣十足

2021年,安徽省全年汽車產量150.3萬輛,同比增長29.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25.2萬輛,居中部第一、全國第四,同比增長1.4倍。在全球汽車產業“缺芯少電”的沖擊下,安徽省汽車產量依舊創下新高。“目前安徽省汽車產業發展已經超越部分傳統汽車產業相對發達的省份,在國內處于中上游水平。”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邵元駿認為,安徽省無論是在整車企業帶動還是零部件配套上都有所布局,發展均衡,這給安徽省“十四五”時期打造汽車強省的目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告訴記者,安徽省汽車產業發展能夠取得亮眼的成績,首先在于企業。多家優秀整車企業的入駐,為安徽省汽車產業帶來了源源不斷地發展動力。僅去年一年,安徽省便先后引入大眾(安徽)、比亞迪,加之蔚來、江淮、國軒高科等企業,可謂是各路“英豪”齊聚安徽省。其中,蔚來與合肥市政府共建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已于去年正式開工,規劃整車產能達100萬輛/年。大眾(安徽)去年宣布投資超200億元,在合肥建設新能源汽車研發和一期制造基地,預計年產量可達35萬輛。此外,據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共事務與合資企業事務高級總監蘇巴鴻介紹,大眾還在Robotaxi試點、智慧物流等方面與合肥政府合作開展雙智協同建設,推動安徽省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步伐。

“除卻企業,安徽省在產業鏈建設上也有突出表現。‘傳統+新勢力’的整車布局,加上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及開明、包容的政府,帶來了安徽省汽車產業的崛起。”付于武說道。據安徽省經信廳汽車工業處處長馬翠兵介紹,當前安徽省有一批在建的動力電池重大項目,包括中創新航年產50GWh動力電池項目、海螺創業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孚能科技年產24GWh新能源電池項目、蜂巢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長三角制造中心、國軒高科50GWh動力電池項目等,總投資近千億元。此外,在氫能產業上,安徽省已形成明天氫能、中鼎恒盛、陽光電源等一批氫能產業鏈企業,江淮、奇瑞等整車企業也開始涉足燃料電池領域。

在邵元駿看來,安徽省的人才資源也相對富足。目前,安徽省汽車產業擁有3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16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加之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院、中電38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安徽省在汽車產業的科研和人才資源較為豐富。

不過,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于去年11月發布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需求研究》指出,目前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供給側尚存短板,高端人才引進難、關鍵重點崗位人才供需矛盾等問題較突出,預計2021年~2023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緊缺崗位人才需求將達46.7萬人,亟需完善專項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汽車產業人才入駐安徽省。

“做得不錯”“優勢突出”是采訪中各位專家對安徽省汽車產業用得最多的評價,那么,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優等生”,安徽省在“十四五”時期還面臨什么挑戰呢?付于武表示,安徽省目前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創新。“今年開始,合資股比全面放開,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要想頂住競爭壓力,創新驅動這條主線不能動搖。”付于武強調,從0到1的突破目前在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中仍舊鳳毛麟角,如何實現汽車產業從無到有的創新,是各汽車產業大省需要攻克的難題。

此外,方錫邦認為,從產業鏈整體布局上看,安徽省汽車產業在零部件產業上仍存在一些短板,整車和零部件發展相對失衡。在汽車電子方面,安徽省內目前相關企業還不夠多、產業規模也不夠大,整個產業規模不到100億元。“若想實現《規劃》中所說的汽車全產業鏈創新,安徽省還需加大汽車零部件,尤其是汽車電子方面的發展。“他說。

政府心懷敬畏 方能“押寶”成功

“單說合肥政府投資蔚來這個操作,就是很多省市學不來的。面對轉型中的汽車產業,政府有沒有這種魄力、敢不敢如此果斷、具不具備前瞻性,十分關鍵。”邵元駿告訴記者,盡管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但在傳統燃油車尚未被完全拋棄的情況下,部分省市并不敢直接轉型做新能源汽車,這種猶豫態度就可能導致它們錯失先機,而安徽省政府能夠果敢、堅決地轉身投入新能源汽車的懷抱,就是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付于武也表示,被眾人津津樂道的合肥押寶蔚來的背后,其實有著合肥政府、安徽省政府成功的必然邏輯,即對產業具有前瞻性的評估和長遠的戰略思考。在他看來,這種前瞻性的預判體現了安徽省政府對汽車產業具有深入、正確的理解。

“新能源汽車產業日漸壯大,很多地方政府忙著招商引資、跑馬圈地,但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歸根結底就是對新能源汽車乃至整個汽車產業缺乏透徹的理解。”付于武強調,地方政府若想發展汽車產業這種充分競爭的產業,首要任務就是要心懷敬畏、加深理解、科學對待,切忌跟風隨大流。各地政府必須意識到,汽車產業發展并非動動嘴皮、大興土木那么簡單,技術、人才、資本、品牌、商業模式等資源均不可或缺。不擺正態度、盲目擴產、最后只會留下一地雞毛。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第八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同樣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必須在提速的同時注重質量和品牌的全面提升,產能布局切勿過于分散,做到全國統籌布局,不可遍地開花。

在深入理解和前瞻性預判的基礎上,地方政府還需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此,付于武指出,很多省市為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有所作為,正在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的建設,但是一窩蜂跟進的結果就是大量產業園區面臨垮掉的困境。以江蘇省為例,記者在此前走訪過程中發現,江蘇省多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盡顯頹勢,產業鏈各環節并未打通。“產業園區建設以整車企業為龍頭沒有錯,但不能只靠整車企業,而是要強調整個產業鏈的活躍發展,才能支撐起龐大的汽車產業。”付于武如是說。

關鍵詞: 安徽汽車業規劃 新能源汽車產業 安徽汽車強省 安徽十大重點工程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河南最大扶貧搬遷社區飄起幸福“年味兒”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