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號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內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里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M154號船棺墓腰坑出土的成套青銅器中,銅缶金屬光澤依舊,銅匜內精美紋飾也漸漸清晰,不僅有仙鶴、樹,還刻有斟酒、跳舞、拉弓射箭等不同形態的人像。
除此以外,“棺王”內出土了數量眾多漆木器殘片,主要器型包括耳杯、雙連耳杯、漆豆、漆盒等。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的漆木器紋飾特征、銅印章符號特征與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特征非常接近。同時,出土的雙連耳杯,為全國首次發現。專家推測,它可能是新人共飲合歡酒的專用杯子。
這么多高規格隨葬品,墓主究竟是何許人?隨著人骨鑒定工作的推進,專家推測,墓主或為一名身高1米6、年齡25到40歲的成年女性。
全國首次發現雙連耳杯古蜀人或用它喝合歡酒
紅底黑耳的兩塊橢圓形盤緊緊相依,像是一對親吻的情侶。這個被稱作“雙連耳杯”的器物器形在全國范圍內是第一次出現。
“乍一看它比較常見,但是仔細一點,這個耳朵的形狀與普通耳杯是有差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館員楊弢說,在楚文化中,大多數耳杯的“耳朵”應為方形,但雙元村出土的卻是圓形,并且,這個雙連耳杯由一整塊木頭雕刻而成。按照楚文化類似器物的功能,雙連耳杯多用于古代婚禮儀式。
合巹,是中國古代婚禮儀式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程序,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們也將其作為結婚的代稱。合巹杯是新人共飲合歡酒的專用杯子,形制以雙連的居多。據此,考古專家推測,此次出土的雙連耳杯也具有類似功能。
楊弢介紹,圓耳的發現既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蜀文化與楚文化的交流,又反映了蜀文化的自成體系。“耳朵變形就是其中一個佐證,在楚文化的基礎上古蜀人有自己的創造。”
出土漆床構件雕刻工藝廣泛應用
“棺王”內發現的的眾多漆木器殘片中,一些紋飾精美的黑紅色漆器碎片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楊弢指著浸泡在蒸餾水中的一塊“亞”字形漆木殘片說,這塊漆木器的紋飾特征、銅印章符號特征與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特征非常接近,不僅有回首龍紋,還有雕刻的菱形紋,考古人員初步推測其應為漆床的床足。
“這種雕刻工藝比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工藝更復雜。古人在制作時,首先要在木胎上雕刻花紋,再進行涂飾。類似的工藝,在人們熟悉的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也有發現。”楊弢推測,這種漆床的與此前商業街船棺墓中發現的漆床形制應是同一種,床尾兩頭翹起。
據了解,M154出土文物從考古發掘現場移交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后,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搶救性保護項目組,其中出土飽水竹木漆器的現場保護和室內清理依托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體實施。
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表面清洗和初步整理,后續需要編制保護修復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進行脫水保護與后期修復,樂觀估計五年內可以完成M154出土文物的保護修復。
墓主身高約1米6或為35-40歲成年女性
無論是棺內發現的精美漆器,還是棺下腰坑內的成套青銅器具,都反映了154號墓墓主身份的尊貴。目前,多位考古專家認定,該墓墓主應是古蜀國的高等級貴族。
隨著人骨鑒定工作的推進,記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人類考古學專家處獲悉,該墓墓主可能為一成年女性。
根據現有的幾十片墓主骨骼殘片,通過對其股骨、盆骨等特征分析,墓主身高大約1米6左右,從牙齒的磨損來看,其年齡大約35到40歲。而墓主的人種、飲食習慣等,未來將通過骨骼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牙齒分析來確認。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