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民生 > 正文
央視再提制造業“缺工” 其實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2022-11-02 08:31:25來源: 南方都市報

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近期組織102個定點監測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收集匯總第三季度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較為緊張的招聘崗位信息后總結出“2022年第三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39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37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19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與上一季度相比,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技術工種崗位缺工較為突出。除了“車工”“焊工”等傳統緊缺崗位繼續占據排行前十之外,還有“鉚工”“鍛造工”“模具工”等職業進入排行榜。“電機制造工”“儀器儀表制造工”“汽車生產線操作工”等崗位的緊缺程度也較二季度有所增加。

除了典型的制造業崗位,與制造業息息相關的物流行業運輸行業,崗位短缺程度有所增加,“郵政營業員”“道路客運服務員”新進排行,“快件處理員”“道路貨運汽車駕駛員”“裝卸搬運工”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

出現這個現象,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在1965年提出“鮑莫爾成本病”的概念,他將經濟部門分為生產率快速發展的部門,如各類電子產品、現代農業等,一般因技術進步而勞動力需求減少;生產率相對滯后或保持穩定的部門,如藝術表演、教育和醫療等部門的勞動力剛性需求更大。簡單地說,生產線上可以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從而提升生產率,但演奏交響樂始終需要那么多人。由于后一類部門需求一直存在,甚至因為經濟增長變得更加旺盛,但服務供給效率難以通過技術替代提升,結果便是勞動工資顯著上升,這就會吸引勞動力進入后一類部門,最終造成前一類部門即主要是制造業部門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某種程度上,“鮑莫爾病”是一個經濟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具體到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加劇了這一現象。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人口紅利的助力,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個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據聯合國人口報告的數據,中國20-64歲人口(承擔社會勞動的主力年齡段)在2015年達到頂點9.34億后便進入長期下降的態勢。勞動人口減少,服務業收入上升,服務業自然會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

從崗位性質看,在制造業內部,這些崗位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道路貨運汽車駕駛員”“裝卸搬運工”這種,對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很低——只要會開車、會看導航、有力氣就可以了。這類崗位出現難招人的情況,是因為缺乏成長性。開十年車,當十年搬運工,并不能積累額外的經驗。所以,即便這類崗位的工資收入不低,年輕人也不愿意進入這些行業。

比如,泥瓦工收入甚至高達日薪400-500元,僅需要幾個月經驗就可以達到這個水平;而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白領,工資可能才一個月五六千元,而且很可能幾年內都難以提升,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大學生從事的工作成長性肯定更好。

所以,勞動人口少了,年輕人更寶貴,自然不愿意去做那些又累又缺乏成長性的工作。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只有用發展來解決,通過技術創新,盡可能用機械替代人類的簡單勞動。

這類崗位中的另一類,是“鉚工”“鍛造工”“模具工”,這類崗位,除了要求具備相關知識,還要求熟練的操作能力與工作經驗,企業所需要的未必是剛從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而是有技術有經驗的產業工人。這一類中的“電機制造工”“儀器儀表制造工”崗位,甚至可能會要求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已經可以稱之為技術員。緩解這類崗位的緊缺狀況,沒有立竿見影的辦法,只能通過學校培養、社會和企業培訓綜合解決。

關鍵詞: 制造業缺工 央視評制造業缺工 制造業缺工的原因 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進廠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河南最大扶貧搬遷社區飄起幸福“年味兒”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