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民生 > 正文
清北學生畢業去向引來熱議 公職成為大多數人職業首選
2022-01-13 10:41:57來源: 紅網

近日,清北發布了《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令人關注。清華大學畢業生7441人,近七成進了體制內。他們的職業首選當然是公務員,其次是教師和國企員工。去民營企業的只有26.8%。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去向也差不多。(1月9日 澎湃新聞)

作為國內領頭的兩所大學,其畢業生紛紛進體制,這引起了眾人的熱烈討論。有人戲稱,“歸來仍是編制”;有人認為,清北畢業生七成進體制,這會加劇體制內的內卷化;也有人爭論,清北畢業生不做科研,轉而投奔體制,這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

然而,歸根結底,這只是一次職業選擇。疫情之下,許多畢業生為了規避風險,選擇更加穩妥的工作,這無可厚非;況且,在體制內工作照樣可以為國家做貢獻。他們的知識儲備、理論視野、能力素質更有利于體制內工作的落地落實;在大數據時代,技術水平較高的清北畢業生更有利于促進智能化、現代化。從長遠看,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會為體制內工作的治理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和可能性。

人們如今驚訝于清北畢業生七成進體制,幾年前也同樣憤恨于北大學生賣豬肉、清華學子回鄉種地等就業選擇,這反映出根植于民眾心中的“名校期待”。高學歷、高級知識分子,尤其是科研類的高端專業人才,就應該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或者專心為國家的科研事業貢獻力量。當他們的選擇與人們的期望違背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被欺騙”“被敷衍”的感覺,于是“大材小用”“人才流失”“教育悲哀”等帶著偏見和悲情色彩的定義便不絕于耳、甚囂塵上。

事實上,當褪去“清北”“985”之類的名校光環后,這些畢業生也僅僅是萬千畢業生的一員。他們有人選擇出國留學,繼續自己的學業;有人選擇從事科研,將心力投入到實驗室里;也有人選擇事業單位,謀求穩定與安逸。種種就業選擇不應過分解讀,更不應遭到謾罵。龔自珍曾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看來,不僅工作選人要“不拘一格”,人選工作也可以“不拘一格”。如果名校畢業生按照社會大眾的期待去選擇工作,那么北大賣豬肉的陸步軒也不會寫下年銷售額18億的奇跡。

只要他們選擇了這個職業,并且在這個崗位上不斷奮斗,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那么,他們就不算失敗,也不應受到苛責。或許,當關注點從他們為什么選擇這個職業轉到他們在這個職業上做了什么,人們就會對名校畢業生的選擇多些理解,少些解讀。

當然,清北畢業生的就業趨向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問題。高端人才集中于體制內會帶來人才分布不均、體制內內卷化嚴重等困擾。在未來,需要更多著手的是完善就業體系,讓高端人才有更多流向,讓人才紅利均勻分布于社會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關鍵詞: 清北學生 畢業去向 職業首選 民營企業 畢業生擇業

專題新聞
  • 河南最大扶貧搬遷社區飄起幸福“年味兒”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