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民生 > 正文
職業打假人迎來法律規范 當心不良行為觸犯法律
2022-01-04 10:39:54來源: 紅網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后,往往受限于各種因素,大多會放棄索賠。投訴到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費時費力,獲得的賠付和耗費的時間成本也不成正比,一般都選擇自認倒霉。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職業打假人”去幫助打假,好像既可以幫消費者解決問題,又能給監管部門省去很多證據收集的工作。“職業打假人”也能獲得一定收益的同時,還能有效打擊違法行為,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似乎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但很多時候,合法與違法可能只有一線之隔,打擦邊球的“職業打假”同樣要面臨風險。

近日,“職業打假人”陳之強因涉嫌敲詐勒索被警方立案偵查引發廣泛關注。去年2月,18歲的他開啟了“職業打假”生涯,一年跟商家打了800多場官司,獲利十幾萬。他自己也毫不避諱地說,打假純粹是為了賺錢。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打假”職業帶給他的不只是高額受益,恐怕還要牢獄之災。(1月3日 陜西法制網)

“職業打假人”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他們就在各商場“購假索賠”,并以此為生存發展。經過20多年的變化,尤其是網購時代的到來,他們逐漸開始從線下轉為線上,并不斷發展壯大,形成成熟的產業鏈。但“職業打假人”以打假為營生,讓這個群體飽受爭議,也使得社會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不一。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正是因為市場有假,他們才有存活的空間。從客觀上說,這些“職業打假人”可以提高商家違法成本,為凈化市場環境發揮積極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仍然不是真正的消費者代表,不具有為生活消費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屬性,因而不具備消費者享有的權利。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條例保護。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以牟利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不適用本條例。”

由此可見,有的“職業打假人”是去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而有的“職業打假人”只是去牟取私利。而后者在購買問題商品后,一般會和商家聯系要求私了,同時開出高出商品價格幾倍的索賠費,有的甚至還會用“讓媒體曝光”“訴諸法律影響不好”等威脅性語言索要錢財。更有甚者還會故意放大商品瑕疵,大量買入后變相索要錢財,擾亂市場秩序。而此般行為已經不是道德層面的沒有底線,更多的是違反了法律法規,涉嫌敲詐勒索。

當然,要給“職業打假人”打假不是置消費者權益不顧,也不能為商家售賣假冒偽劣產品豁免。只是“職業打假人”在打假的同時,要注意不能逾越法律的界線。要營造良好的市場規范,說到底還得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商家的違法成本。同時,還需要讓消費者維權更加便利,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冗雜。

關鍵詞: 職業打假人 涉嫌違法 不良行為 購假索賠

專題新聞
  • 河南最大扶貧搬遷社區飄起幸福“年味兒”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