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從產能大躍進到“不挖人”公約:豬企怎么了?
2023-07-01 23:06:43來源: 界面新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資料圖)

記者 武冰聰

“挖人”讓養豬企業再也坐不住了。近期,牧原股份牽頭眾多豬企訂立互不挖人公約,引發行業熱議。公約提出,“為減少內卷,文明發展,我倡議:不挖人,不拆臺。如有違約,加倍反制。”

實際上,挖人現象在養豬業屢見不鮮。一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過去幾年,我們被同行挖過人,也從同行挖過人”。

該業內人士稱,2019-2020年,正值豬企紅利期和擴張期。彼時,人才跳槽,薪酬漲幅可高達原薪資的一倍,甚至兩倍。新發企業通過挖人實現快速擴張,“有些企業新挖來的干部可以占管理團隊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小半”。

但到了2021-2022年,行業陷入低迷,豬企資金、營收承壓,高薪挖人無以為繼。行業持續礦長和降本增效雙重邏輯之下,豬企人才競爭模式從“挖”轉變為“保”。一方面,企業紛紛裁員,另從高校招聘進行替補;另一方面,訂立公約,保住現有重要人才,避免“高薪挖人”。

挖人捷徑,無以為繼

此次互不挖人公約由牧原方面牽頭,多家企業聯手。公開報道顯示,6月20日,在第十八屆養豬節共創共享論壇活動中,牧原集團聯合溫氏、雙胞胎、正大向行業發出倡議,尊重行業秩序,打造商業文明,簽署互不挖人公約。

記者就公約具體實施等情況聯系上述企業,溫氏股份稱,“牧原是組織者,應該更清楚”。而牧原、雙胞胎和正大方面則未對記者作出回應。

此次公約在業內展現出不小的號召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次簽署“互不挖人公約”的企業并非只有上述四家。“后面還有兩三頁PPT,大概十幾家企業”。該人士稱,其所在的公司是聯署方之一,但不是發起方,所以公司名不在廣為傳播的PPT頁面上。

該人士解釋,2019-2020年,豬價快速上漲,各大企業迅速擴張搶占市場份額,同一時期人才流動也相對較多。彼時,人才跳槽,薪酬漲幅可高達原薪資的一倍,甚至兩倍。新發企業通過挖人實現快速擴張,“有些企業新挖來的干部可以占管理團隊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小半”。但隨著2021年之后,行業整體發展放緩,部分企業受到影響減緩發展速度,人才流動也隨之減少。

豬價在底部徘徊,豬企面臨嚴重虧損,高薪挖人成為過去時。今年一季度,19家上市豬企虧損總額超過90億元,其中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5家豬企的虧損金額位居前列,占虧損總額的70%。此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10家上市豬企的負債超過百億元。其中,牧原股份的負債數額最高,達到1117億元。新希望、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緊隨其后,19家上市豬企的負債合計超過4000億元,每家豬企的平均負債率均超過60%。豬企營收承壓,業績下滑,影響著此前激進的人才政策。

實際上“不挖人”概念并非首次在豬企出現。早在2019年的牧原股份第五次臨時股東大會,其會議紀要上已經出現了相關表述,“公司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發展速度快帶來的人才短缺。牧原公司的人才政策是不挖人,以自己培養為主,也愿意接受社會人士。”

之后,“不爭搶、不拆臺、不挖人、不回扣,共筑行業生態”成為牧原股份發展中標榜的規矩。此次頭部豬企攜手,意在凈化行業生態,在企業之間打造不爭搶的友善關系,人才方面以自我培養、自我留存為主。企業之間形成互不挖人的默契,側面展示出行業內對核心人才的激烈競爭。

然而,這樣的觀念卻遭到了部分業內人士的質疑。一名業內資深員工向界面新聞表示,2018年非洲豬瘟事件之后行業經歷大洗牌,行業內增量空間減少,進入存量空間內的競爭。在此情況下,“公約減少了大公司自家人才流失的風險,減少后發企業上車的機會”。

在豬企謀發展、搶人才的浪潮中,頭部企業制定公約,用一個稍顯激進的比方,如同“先上車的把門焊死”,該業內人士解釋道。

降本增效,優化人才

豬價大磨底關頭,企業人才政策有減有增。整體來看,企業方精簡現有員工人數,降本增效。然而從招聘端來看,盡管行業陷入低迷,但由于旺盛的內外部需求,豬企仍在擴張保有用人需求。

現階段,人才競爭模式從降本增效的邏輯出發,從“挖”轉變為“保”。一方面,企業從高校招聘進行人才替補與輪換。另一方面,通過企業間訂立公約,保住現有重要人才,避遭遇免“高薪挖人”。

雖然豬企目前并未傳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但公開財報顯示,2021年正邦、溫氏、新希望紛紛做出減員動作,其中正邦員工數量一年之間就減少了3萬人。2022年11家上市豬企中,正邦、新希望、天邦、天康、金新農等5家企業,合計減員1.9萬人。

然而,各大豬企2023屆校招再現重金引才景象。據官網資料,牧原股份2023校招給畢業生提供了養殖技術、飼料、屠宰管理、智能研發等13類崗位需求,學歷要求本科起步。值得注意的是高薪酬,其中“后備干部”計劃,上崗年薪15萬-40萬,“鉆尖”計劃上崗年薪20萬-80萬,“卓越領頭人”計劃年薪高達100萬。

2023校招期間,據取得offer的應屆生分享,牧原“技術鉆尖”招聘計劃某工程師崗位,給應屆碩士畢業生開出年薪43-60萬元外加政策性補助的高薪,在河南十分可觀。在企業間互挖人才之外,豬企的攬才計劃已經深入校園,高薪吸引對口畢業生。

此外,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數量仍然具備規模。雙胞胎給2023應屆生開放涉及養豬職類、食品職類、營銷職能、供應職類、生產制造職類、研發職類、職能職類工7大類的3000多個崗位。

與此同時,各大豬企并未停止社會招聘,有經驗的專業對口人才受到青睞。以牧原集團近期招聘的“肉食生產管理崗”為例,公司在河南商丘寧陵縣招聘本科及以上員工,要求畢業于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工商管理等專業。崗位職責包括根據生產計劃安排車間加工計劃等。可以看出,企業對“下廠”員工學歷及專業提出了細分要求。

企業擴產升級 力保人才

我國是豬肉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旺盛的內外部需求給豬企擴張與發展提供了沃土。現階段豬企擴產動作頻頻。新牧網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非洲豬瘟以來,A股生豬養殖公司紛紛擴大產能,養殖規模翻倍增長,至2022年,傲農生物增長了11.4倍,生豬出欄量超500萬頭,新希望增長了4.7倍,生豬出欄量1461萬頭。

此外,東瑞股份、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大北農等豬企紛紛披露了增發預案,擬募集資金用于新建豬場、豬場升級、飼料等項目。發展中的豬企仍需投不斷在人才方面做投入,維持團隊發展的穩定性。

另一方面,企業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要求相關人才補充到隊伍當中。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隨著豬企生產管理領域的分工日趨細化,除了傳統意義上最受重視的生產母豬養殖環節,如自育肥、后備母豬、公豬的生產管理等細分領域的相關崗位存在人才缺口,而企業也更傾向于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士。

此外,企業仍致力于拓展福利,在引才的同時留住人才。在公司層面,溫氏股份通過多種薪酬方案和激勵方式,努力留住干部骨干人才,如開展多期股權激勵計劃,在行業低谷期保障干部員工獲得合理收入,促進干部員工與公司共成長。

新希望在2022年實施了授予人數多達2500余人,號稱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股權激勵,意在鎖定優秀團隊,推動管理穩定與發展。

牧原2022年報中針對人才激勵做出總結,“2022年公司人力資源部持續開展多項招聘活動,吸納高校優秀人才,同時積極開展海外專場招聘活動,吸納優秀留學生加入公司。通過人才考察機制,選拔和任用精英人才;通過績效管理和干部管理機制,為員工提供清晰明確的晉升通道。”

以溫氏股份為例,2022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其企業應付職工薪酬14.50億元,相較于年初的11.77億元,上漲明顯。人員方面,截至2022報末,溫氏股份在職員工人49331人,相較于2021年的末的43965人,也有一定的擴大。

《財經》報道稱,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稀缺人才受各大青睞,月薪最高可達10萬以上。此次校招,各大豬企招的薪資和規模也仍然給相關專業人才提供了就業空間。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華彬紅牛被裁定“極大浪費司法資源”
  • 跟瑞幸“沉浸式”尋豆:WBC冠軍親自把關,“瑰夏自由”穩了?
  • 「這是我愛的夏天」活動啟動|和高圓圓一起,開啟夏日新體驗
  • 核心配置內卷時代!相比星瑞,為何艾瑞澤8更能滿足用戶價值訴求
  • 咕嚕小租攜手央企合作共贏
  • 關注職工醫保改革,前海人壽提醒了解職工權益保護相關知識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