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天天熱文:打造產城人深度融合幸福家園
2023-07-01 16:10:27來源: 蘇州日報

蘇州城市空間結構不斷優化演進,為描繪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圖景提供樣板——

打造產城人深度融合幸福家園

□蘇報記者 王安琪 蘇報通訊員 王亞潔 張祎婧


(相關資料圖)

產業、城市、人口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核心要素,三者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產業發展推動人口集聚和城市空間擴張。城市為產業發展和人口生活提供空間。產業布局影響城市空間形態,人口集聚帶來空間需求和活力。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城市結構相輔相成。只有三者相互匹配、相互適應,才能有效避免城市病,實現高效率、高品質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繆楊兵認為,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在四十余年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始終遵從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理念,立足江南水鄉的獨特自然環境,延承江南文化的歷史脈絡,應對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空間需求,不斷優化市域城鎮格局和城市空間結構,逐步發育形成了具有蘇州特色、空間分布均衡的“多中心、組團型、網絡化”城市形態,實現了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為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圖景提供了樣板和示范。

“活力”之城

產城人融合發展碩果已現

不少業內專家都有一個共識,相比于單中心、“攤大餅”等高度集中的城市結構,蘇州組團型的城市格局分布更加均衡,形成了多方面的更富活力的發展優勢。當然,這一城市空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依托星羅棋布的江南市鎮,蘇州地區開啟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隨著城鎮規模逐漸擴大,城鎮間的產業和人員聯系日益緊密,1996版的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首次對市域城鎮體系進行了梳理,提出在市域范圍內構建“豐”字形(三橫一縱)加一線(環太湖)的城鎮空間格局。

進入21世紀之后,工業化和城鎮化走向深入,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態勢顯著。2011版城市總體規劃將市域城鎮格局優化為“一心兩軸一帶”。自此,各級城鎮和產業園區沿東西向發展軸和南北向發展軸均衡布局,軌道交通、高(快)速路、航運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鎮生活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面覆蓋,“多中心、組團型、網絡化”的全域城鎮格局基本形成。隨著環金雞湖中央商務區(CBD)、高鐵新城、生態科技城、太湖新城等片區開發建設全面推進,蘇州中心城區逐漸形成了以古城為核心的“一核四城”新格局。與此同時,四角山水等城市綠楔有機分隔各個城市片區,形成多個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城市組團。

在2021年度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評比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列第一,實現七連冠;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保持第五;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較2020年前進5位,位列第24位;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列第25位,首次進入全國前三十。有專家分析指出,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之一,就是組團型城市有利于調動各板塊積極性、爭先進位,形成蘇州聚力發展的強經濟引擎??梢哉f,是讓蘇州市域十個板塊在各自的空間組團里立足自己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比學趕超,成就了今天的蘇州。

城市發展質量、人民生活質量高不高,其中“堵不堵”是重要因素。蘇州城市單程平均通勤耗時34分鐘,職住分離度平均為3.2公里,在全國都屬于較舒適的水平。在多中心組團型結構下,每個組團形成相對獨立的功能形態與輻射范圍,形成完整的城市單元,能夠在組團內實現基本的職住平衡,避免長距離通勤。蘇州全市服務人口約1600萬,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五,但全市交通擁堵指數仍能保持在較低的狀態。

宜居之城

“組團式”城市生活品質有效提升

提到蘇州,人們就會想起塘浦圩田、水鄉農舍等江南水鄉特色文化景觀,懷古堂、退思園等十余處蘇州園林,還有虎丘山、太湖東山、石湖、同里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等,這些景致都讓市民們親近自然,享受多樣化的休閑生活。在其背后,則離不開“四角山水”這一關鍵詞。蘇州1996版總體規劃提出并奠定了“四角山水”格局,以此引導城市開發建設,讓蘇州周邊主要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要素,都發揮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同時成為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大大提升了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正是“四角山水”的自然阻隔,避免了蘇州城市的連綿擴張,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蘇州“城中園、園中城”的特色。

“跳出古城,建設新區”是蘇州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有效緩解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逐漸形成了新城建設反哺古城保護的發展模式。很多老廠區、老廠房、傳統民居“舊瓶裝新酒”,更新改造為文創園、科創園、藝術坊,年輕人喜愛的小劇場、美術館、咖啡店、古早店等業態也在古城的傳統街巷中興盛起來。古城又重回青春活力,與新城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有專家認為,整體來看,組團型城市的公服設施配置水平普遍較高。蘇州各板塊近些年都持續加大公共設施建設力度,醫院、體育館、文化館、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的數量和面積均得到大幅提升。當前市區已經形成了環金雞湖、古城和獅山三個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將來,蘇州將繼續在組團中心布局建設區級、片區級、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形成“市級-區級-片區-社區”四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組團型城市結構的益處還包括保護了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源地,為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提供了保障。尤其是環太湖、環陽澄湖、長江田園和水鄉濕地等生態片區,發揮了水土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功能,增強了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降低了災害影響。此外,城市組團間的開敞空間構成了城市通風廊道,有助于空氣流通,起到了降溫排熱作用,減緩了城市熱島效應。

希望之城

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追求高質量發展

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城市是集中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圖景的重要窗口。特別是進入這一階段,經濟和人口向重要城市群、核心都市圈、區域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城市間的競爭也轉變為都市圈、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在新的起點上,蘇州不僅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改變和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同時通過城市空間的優化布局,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此,蘇州還提出了一系列舉措,要以服務省內區域協調發展、參與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為重點,完善對外交通設施,謀劃區域協同重點板塊,進一步提升區域協同水平;加快推進鐵、公、水、空多網銜接,加快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等交通設施建設;推進南北交通走廊建設,實施張靖皋通道、蘇通二通道、海太通道等跨江通道,加快建設通蘇嘉甬高鐵、如通蘇湖城際等鐵路干線,支撐跨江融合發展。在與上海協同發展方面,共建機場、港口、鐵路等國際樞紐,完善滬寧、南沿江(滬通)、滬蘇湖綜合運輸通道建設,連通毗鄰地區的公路和城市道路;聚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環太湖科創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等重點板塊,探索協同機制,打造區域協同樣板區。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衡量?!芭ㄔO一座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的城市,讓每一個在蘇州的人,都能享受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能夠生活得更加穩定、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边@是蘇州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給出的擲地有聲的回答。蘇州正通過藍綠空間成網成鏈、構建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保護傳承蘇州古城和大運河文化帶等重點工作,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蘇州在快速城鎮化和走向特大城市的進程中,運用先進理念,前瞻性規劃布局,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型、網絡化”的城市結構,有效避免了“大城市病”,建成了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韌性城市。這既得益于蘇州所處江南水鄉的自然環境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基因,更歸功于一代代蘇州人和蘇州城市規劃、建設、治理者們的智慧和創造。未來,蘇州必將進一步增強城市內部布局的合理性,努力把蘇州建設成為產城人深度融合,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幸福家園。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華彬紅牛被裁定“極大浪費司法資源”
  • 跟瑞幸“沉浸式”尋豆:WBC冠軍親自把關,“瑰夏自由”穩了?
  • 「這是我愛的夏天」活動啟動|和高圓圓一起,開啟夏日新體驗
  • 核心配置內卷時代!相比星瑞,為何艾瑞澤8更能滿足用戶價值訴求
  • 咕嚕小租攜手央企合作共贏
  • 關注職工醫保改革,前海人壽提醒了解職工權益保護相關知識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