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17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主辦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半年度經濟形勢分析”。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論壇上表示,“防過冷”是新時期宏觀經濟治理的基礎性任務。針對當前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的情況,李稻葵研究團隊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防過冷是新時期宏觀經濟治理基礎性任務:2023下半年中國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在介紹《報告》提出的政策建議時,李稻葵特別強調了兩點:一是為重振消費增長,呼吁短期內由中央政府推出消費補貼政策,在支付環節補貼消費者;二是要想方設法鼓勵民營經濟繼續投資,要明確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一樣,都是黨長期執政的經濟基礎。
李稻葵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經濟工作思路要從“防過熱”轉變為“防過冷”
李稻葵表示,過去十幾年國家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國家治理走向了有序、高效,而強調規范有序的一個負作用反映在經濟運行上就是過冷。
何為經濟過冷?李稻葵認為,是指實際經濟運行速度低于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他看來,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非常好的,主要體現在三個要素,即“KPL”。
K是capital,即資本。中國的國民儲蓄率極高,截至2022年底,我國住戶居民存款總額達到了120.3萬億元,從國際上來看,中國經濟的儲蓄率和儲蓄水平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遙遙領先,具有進一步擴大投資、釋放經濟增長活力的潛力。
P是productivity,即生產效率。生產效率主要靠研發,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高。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研究生畢業生總數達870萬人,其中理工大類畢業生357萬人,占比41.1%;與之相對比,2018年美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為399萬人,其中理工科畢業生只有73萬人,僅占總人數的18.3%。
與此同時,我國在《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迅速上升,占全球申請總量比重從1995年的0.3%增長至2022年的25.2%,并于2019年起超越美國,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國的研發支出實際購買力已經超過美國,且還在上升。
“L以前是labor(勞動力),現在不用這個概念,我們把L變成人力資源,我們認為應該摒棄人口焦慮,盡管人口總量上升可能見頂,但是人力資源總量還在上升,因為健康活躍人口的總量在上升。”
李稻葵說,人力資源的提升能很好地激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根據測算,若以2020年為基年,將人力資源總量折算成人口當量,那么與2020年的14.2億人相比,2050年我國的人力資源總量將升至16.4億人,相當于增加約15.4%。
既然經濟增長潛力是有的,那么為什么當前實際增長速度低于潛在增速呢?對此李稻葵認為,過去十年以來,我國國家治理能力日益增強,但在這個大的形勢下,也容易產生宏觀經濟運行容易過冷的負作用。他強調,當前的經濟工作包括宏觀經濟治理工作的思路應適度改變,要從過去“防過熱”變成“防過冷”。
呼吁短期內加大推出消費促進政策措施
本次論壇中發布的《報告》,在消費、地產、地方債、民營經濟和外資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具體政策建議。
在重振消費方面,李稻葵提到,短期內呼吁各級政府加快推出消費補貼政策,在支付環節對消費者進行補貼。
他舉例說,比如消費者要買一臺電腦,假如地方政府能在一定時期以內通過支付環節,無論銀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等方式,都可以給消費者5%-10%的補貼,就可以有效地拉動相關的消費。“在支付環節進行補貼的好處是不偏向于任何一方,這是幫助老百姓恢復消費信心的重要舉措。”
他提到,上海市已經推出了相應的政策,并為此拿出10億元資金用于各類消費券等。研究表明10億元的政府支出,可以帶來40億元的消費,商家也愿意跟進,居民也擴大了消費。
李稻葵認為,如果中央政府拿出5000億元甚至1萬億元,根據上海的經驗,最后帶動的可能是2萬億到4萬億元的消費,由于我國稅收體制是以流轉稅為主,2萬億元的消費最終可以帶來大約5000億元的財政收入,由此相當于政府在沒有增大財政支出的情況下起到了促進消費的作用。為此他呼吁加大對消費的扶持政策。
與此同時,要想方設法鼓勵民營經濟能夠繼續投資。李稻葵表示,要明確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從根本上講,民營經濟和國有企業一樣,也是黨長期執政的經濟基礎。
“民營企業家可以入黨,企業發展了,增加了就業,交了稅收,貢獻了科技進步,讓我們國家的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更加強大、更加健全。”李稻葵強調,要明確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這樣可以從根子上給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
《報告》中建議,具體的做法可以開放一兩個現在民營企業進入比較困難的產業,加快培育一兩個新興產業,來引導民營企業進入和擴大投資。
此外,在房地產方面,《報告》認為穩定預期是一個關鍵因素,要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因城施策,使真正的剛需和改善性的需求得到釋放。當前民營房地產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在融資方面受到較大制約,希望各級政府對他們的合理經營融資需求能夠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