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又見“馬云現身杭州”
2023-06-18 17:57:00來源: 冰川思想庫

和普通商人專注眼前的利益不同,企業家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科學事業也是他們關注的風景,他們時常會做利他的事,因為利他才是更長遠的雙贏。


(資料圖)

特約撰稿丨關不羽

6月17日有兩個大新聞,除了那個當代版“指鹿為馬”的離奇故事外,就是“馬云現身杭州”的新聞。

說來也怪,馬云本身就是杭州人,他回自己家怎么就成“現身杭州”了呢?足以說明,馬云仍是那個最受關注的跨界者。

他這次現身的地點是“2023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決賽現場。照片中的他一身便裝,神情輕松。來自全球19個國家的685位選手,從5萬多名參賽者中晉級,進行時長8個小時的終極對決。馬云帶著他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到場觀賽。

▲馬云與部分決賽選手交流(圖/“達摩院DAMO”公眾號)

馬云不是英語老師嗎?怎么會對數學這么感興趣?這事還得從2018年說起。

01

2018年,馬云在云棲大會和11位世界頂級數學家見面時,提出“數學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他說,阿里如果能為數學做點事情,他會倍感榮幸。第二天,阿里宣布將在年底舉辦全球數學競賽。

阿里對數學、對基礎科學的投入是一套組合拳。馬云和同事們有感于鄉村數學教育尤其薄弱,于是發起“懷新獎”公益項目,專門獎勵中小學數學老師。阿里想重點支持初出茅廬的青年科學家,于是有了“青橙獎”。

馬老師教英語出身,數學不是他的強項,據說還是他的弱項,但是,他是數字經濟的造風者,沒有人比搞數字經濟的更懂數學的重要性。

科學是科學家的職業,也可以是企業家的事業。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科學事業中一直活躍著企業家的身影。瓦特是企業家,愛迪生是企業家,愛迪生的“死對頭”尼古拉·特斯拉也是企業家。對了,諾貝爾也是企業家。

這些世界科學殿堂的名人身上,貼著各種奇奇怪怪的標簽,發明家、工業家等等,卻有意無意遮蔽他們的企業家身份。其實,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企業家。

▲愛迪生(圖/視覺中國)

腦子轉個彎就能明白,他們并非“家里有礦”,拿什么搞發明、拿什么辦工業?反倒是“科學家”的標簽多少有點勉強,按照學術標準,從瓦特到諾貝爾,充其量也就是“業余科學家”。

這些偉大的科學人物,辦企業是專業的,搞科學是業余的。按照當時和現在的學術標準,他們都稱不上科學家。瓦特是在大學開修理作坊的,沒有學過牛頓熱力學定律。愛迪生自學成才,學歷約等于零。諾貝爾是優秀的化學工程師,但是數學奇差,僅有四則運算的水平。

據說諾貝爾因為從小數學不靈光留下了心理陰影,所以遺贈名單里沒有數學獎。其實,這是夸張的演繹,諾貝爾并非和數學賭氣,他沒有設立數學獎的原因,是認為數學過于理論化,“不太重要”,這在19世紀社會算是普遍認識。

不重視數學是諾貝爾的“黑料”,但他善于經營企業,留下的豐厚遺產激勵人類科學事業已達一個多世紀。即使是數學家,也可以從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分享他的遺贈。

諾貝爾不是超越時代的科學先知,馬云當然也不是。但企業家天然熱衷科學,他們最明白科學是改善人類處境的重要力量。即便在科學發展到高度專業化以后,不再有“業余科學家”的舞臺,企業家依然在人類科學事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02

今天,人們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近乎中世紀的修道士,兩耳不聞窗外事,關在象牙塔里一心“求道”。殊不知,象牙塔是昂貴的,“求道”事業沒有經濟基礎是不行的。

無論怎么強調科學信仰的純正,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前沿科技創新只在經濟基礎雄厚的發達國家與地區產生?!安蛔尳疱X污染科學事業”的神話,在“離開錢萬萬不能”的現實面前是蒼白的。

科學事業是最花錢的事業,而企業是創造財富的機構。科學家和企業家分工不同,卻沒有高下之分。這世上哪有花錢的比賺錢的更重要的道理?誠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學家是經濟的第一推動力。

在人類科學事業中,企業家不僅扮演贊助者的角色,更是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媒介。不要低估媒介的作用,大把燒錢取得的科學成果不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如果不能及時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應用,科學成果就只是保險柜里的陳列品罷了,天量的科研經費只會成為經濟負擔,科學研究將難以為繼,科技創新的車輪會越轉越慢。

科學家產出了科學成果,但科技生產力的創造者是企業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蘇聯的科學事業。

龐大的科學投入讓蘇聯的科學成就一度達到驚人的水平,然而,這僅僅是曇花一現。在科技官僚和科學家的主導下,蘇聯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極其失敗的,最終陷入了衛星上天、潛艇下海,卻造不出合格塑料臉盆的尷尬。

▲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蘇聯斯普特尼克1號(圖/圖蟲創意)

更為致命的是,沒有企業家發現市場需求的能力,蘇聯的科技樹成長遲緩、歪歪斜斜。競爭對手美國從晶體管走向集成電路的飛升之時,蘇聯科學部門還是醉心于電子管的發燒友。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互聯網曾經擺上了蘇聯科技部門的案頭,卻被視為改善養雞場照明管理的小玩意,被束之高閣。

蘇聯沒有企業家,所以蘇聯空有科學成果,卻沒有科技生產力。最終,連它的科研系統也成了老牛拉破車的古董。

科學事業離不開企業家,如果把科學家捧上云端,把企業家踩在腳下,我們不可能有星辰大海的未來。

03

2022年美國以7132億美元的科技投入,超過了中日兩國科技投入的總和,幾乎是歐盟的兩倍,毫無懸念地繼續高居全球科技競爭力的榜首。

其中,來自美國政府的扶持資金不到2000億美元,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每年均豪擲數百億投入科研、贊助科學事業,成了美國科技事業的臺柱子。

小札、貝索斯是否比馬云更懂數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懂數學的馬云和他們一樣懂得科學的重要性,因為他們都是企業家。

中國大眾習慣把企業家和商人劃上等號,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企業家是商人,但商人并不都是企業家。能夠在一個行業做到頂尖、把企業做大做強的才能稱得上企業家。

▲杭州阿里巴巴園區(圖/圖蟲創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站位的高度決定了他們不是急于求成賺快錢。和普通商人專注眼前的利益不同,企業家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科學事業也是他們關注的風景,他們時常會做利他的事,因為利他才是更長遠的雙贏。

就像投入數學,并不會給阿里帶來業務收益,也沒聽說哪個數學競賽得獎者被阿里招入麾下,但企業家做到一定的層次,就是愿意干這樣的事。

中國科學事業需要科學家,更需要企業家。211、985每年量產的博士碩士數量早已超過美國,但是企業家不是學校里教出來的,而是在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無法量產。有更多的企業家,才會讓我們的科學人才有用武之地,才能讓中國的科學事業可持續發展。

馬云不懂數學,但數學需要更多“馬云”。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頂級游資圓桌會議在滬舉行,張云攜誠通核心力量參與
  • 中比新能源獲得海外大客戶高度認可,一年內獲菲斯曼總額超13億人民幣訂單
  • 嬰幼兒營養品品牌Childlife被檢出含山梨酸 消協提醒家長要避免選擇此類含防腐劑產品
  • 開啟探索新旅程,奇瑞TJ-1正式命名“探索06”
  • 億元巨額補貼來了!618買瑞虎7 PLUS、瑞虎8 PRO 新能源享25000元購車補貼
  • 6萬級全球精品SUV,畢業旅行前入手2023款瑞虎5x絕對不虧!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