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22年,伊利(600887.SH)以1231.71億元的營收坐穩乳業老大的席位,曾經并駕齊驅的蒙牛(02319.HK)落后一步,總營收為925.93億元,二者的差距從2021年的225億元擴大至306億元。
伊利和蒙牛都試圖依靠第二增長曲線贏過對方,但2018-2022年這一輪,伊利略勝一籌。這五年的差距,主要由奶粉業務拉開。
(相關資料圖)
但蒙牛也不遑多讓,在奶酪和低溫奶方面大力突破。
隨著人口結構、消費需求的變化,下一個五年乃至十年,乳業老大的爭奪戰大概依然精彩。
資料圖 圖自ICphoto
(一)
相差超300億元
伊利、蒙牛營收差距拉大
2022年,伊利實現總營收1231.71億元,同比增長11.37%,歸母凈利潤94.31億元,同比增長8.34%。蒙牛實現總營收925.93億元,同比增長5.05%,歸母凈利潤53.03億元,同比增加5.5%。
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伊利2022年的數據均優于蒙牛。
而伊利與蒙牛之間的規模差距也在近五年越拉越大,2018年伊利營收比蒙牛高100億元上下,2020年二者營收已相差200億元上下,2022年相差超300億元。
據財報數據,二者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銷售費用率均較高,凈利率僅為個位數。2022年,伊利銷售費用288.2億,同比增長19.54%,銷售費用率從17.46%提高至18.60%;蒙牛銷售費用223.5億,同比下降4.85%,銷售費用率26.65%降至24.14%。2022年,伊利的凈利率為7.55%,蒙牛凈利率為5.60%。
兩者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在液體乳這一基本盤業務上,都面臨增速放緩的情況。
伊利液體乳產品2022年營收為849.26 億元,較上期增加0.15 億元,同比上升0.02%,營收占比68.95%。2023年一季度伊利液體乳收入出現了下降,同比下滑2.59%。
蒙牛在這塊的增長勢能稍高一些,2022年蒙牛液體乳業務實現營收782.69億元,同比增長2.3%,營收占比84.5%。
液體乳業務方面,伊利僅比蒙牛高66.57億元,可以看出,這并非伊利蒙牛差距的主要原因。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蒙牛真正棋差一著的地方,在第二增長曲線的打造上。
(二)
奶粉及奶制品業務相差超170億元
第二增長曲線蒙牛落后一步
在第二增長曲線上,伊利蒙牛都想在毛利較高且離基本業務很近的奶粉方面尋求新增長。
伊利旗下有伊利金領冠、佳貝艾特。蒙牛此前有君樂寶、雅士利,君樂寶賣出后又收購了澳洲的貝拉米。
而從2022年的數據來看,奶粉也成為了二者拉開差距的主要因素。
2022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了營收262.60億元,同比增長62.01%,同期蒙牛奶粉營收38.62億元,同比下降21.97%,即便加上了奶酪龍頭妙可藍多收入的其他產品業務營收48.1億元,蒙牛奶粉及奶制品業務的營收也僅為伊利三分之一,相差超170億元。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18年,伊利、蒙牛在奶粉業務方面的收入其實差別并不大。
2018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為80.45億元,同期蒙牛奶粉業務營收為60.17億元,其他產品(奶酪為主)營收為8.48億元。
但從2019年開始,二者差距開始加大。伊利2019年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00.55 億元,蒙牛2019年奶粉業務營收為78.69億元,其他產品為7.21億元。
這期間,也即2019年下半年,蒙牛出售君樂寶所有股權。君樂寶本是蒙牛奶粉業務的重要支柱。在還沒出售君樂寶的2018年,君樂寶實現奶粉業務營收50億元,占蒙牛奶粉營收的80%以上。
出售君樂寶后,蒙牛雖然在同年迅速收購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廠商——貝拉米,欲將其作為奶粉第二支柱,但蒙牛奶粉業務的元氣至今未恢復到君樂寶時期。貝拉米的營收規模甚至在被收購后持續縮水。2020-2022年,貝拉米實現營收分別為10.32億元、5.15億元、1.24億元。
2020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收入128.85億元,蒙牛奶粉業務則下降至45.73億元,其他產品為10.77億元。
此后二者在奶粉及奶制品業務收入差距加大至上百億元。
回顧過去五年蒙牛在奶粉業務上的落后,君樂寶的出售是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或許是蒙牛始終沒有打造出如伊利金領冠那樣的頭部自有奶粉品牌。
蒙牛常通過收購成熟品牌在奶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首先一個問題便是品牌被收購后業績是否會正向發展,另一個問題便是即便品牌如期發展,一旦單飛離開,相關業務若沒有自主品牌的支撐也會受到沖擊。
(三)
奶粉“戰事”未完待續
伊利看向全球化,蒙牛著力新賽道
伊利和蒙牛的奶粉戰事,到目前或還無法稱為“定局”。
2022年,伊利繼續加大奶粉業務,收購澳優乳業(01717.HK),目前擁有其59.45%的股份。根據尼爾森數據,自2018年以來,澳優配方羊奶粉銷售額已連續3年占國內嬰幼兒配方羊奶粉總進口量6成以上,居全球羊奶粉銷量第一。佳貝艾特是澳優乳業旗下品牌。
但澳優乳業的營收增速自2017年便持續下滑。被收購后,2022年,澳優收入77.96億,同比下滑9.08%;凈利潤3.91億,同比下滑15.18%,為2018年以來最低凈利潤。資產端,伊利收購澳優導致公司應收賬款、存貨均大幅增長。
蒙牛沒有放棄發展奶粉業務,其擬私有化雅士利、重整奶粉板塊,并在財報中將成人粉列為加強發展的重要業務。
隨著嬰配粉增長動力不足,成人奶粉需求的上漲,未來二者在奶粉業務上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還難以預判。
而對于未來的新增長點的考量,兩家乳企的焦點或許有了差別。
伊利的焦點顯然已落在全球市場。對于未來,伊利提出的中長期目標是“2025年進入全球乳業前三,2030年登頂全球乳業之首”。
其在去年收購的澳優乳業在全球共有十個工廠,并在荷蘭、澳大利亞有完善的乳業資源和供應鏈布局。這對伊利來說,或許可以補全其在海外資源和渠道的戰略布局,從而形成海外業務協同效應。
澳優乳業之前,伊利還先后收購了新西蘭大洋洲乳業、Westland。其中,伊利在大洋洲乳業建立嬰兒奶粉項目、功能性乳蛋白牛乳深加工項目、嬰兒奶粉包裝項目等。Westland為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主要生產奶粉、營養乳基粉、乳蛋白、大宗及零售黃油、UHT牛奶、稀奶油、牛初乳及乳鐵蛋白等。
蒙牛的增長焦點則落在了新賽道——奶酪業務和低溫鮮奶業務。
奶酪方面,蒙牛去年再次增資奶酪龍頭妙可藍多,要約收購妙可藍多5%的股份,持股比例達35%,實現并表。并表后,蒙牛2022年奶酪及其他產品營收為48.1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00%。對于奶酪業務,蒙牛在財報中表示,蒙牛積極把握兒童奶酪棒、奶酪休閑零食以及家庭奶酪黃油、專業餐飲渠道的快速增長機會,并攜手妙可藍多,成為中國奶酪市場絕對第一。
低溫鮮奶方面,據財報,蒙牛推出的“每日鮮語”目前市場份額為高端鮮奶第一,取得大幅高于市場水平的強勁增長。根據尼爾森數據,2021年國內鮮奶行業增長17.8%,蒙牛的鮮奶業務增速達85%。這或許也是蒙牛在液體乳業務上增速高于伊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展望未來時,鮮奶、奶酪業務被蒙牛放在了強化發展的第一和第三的位置。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張露曦
編輯 楊程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