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斗”
今日(4月28日),隨著丸美股份2022年年報出爐,國內美妝上市公司2022年成績單揭曉。就此,青眼首次梳理出2020年至2022年的國內美妝企業TOP10榜單,上榜企業和排名變化,亦呈現出了國內美妝企業的格局變化和市場趨勢。
(資料圖片)
總營收420億,同比上漲2%
具體從排名上看,上海家化仍是中國美妝企業的“老大”;排名第二的則是營收達63.85億元的珀萊雅;華熙生物以63.59億元緊隨其后,排名第三。第四、五名則由貝泰妮(50.14億元)、水羊股份(47.22億元)摘得。第六至十名則分別是逸仙電商、上美股份、巨子生物、魯商發展和丸美股份。
整體來看,這10家企業中,營收規模超50億元的企業共有4家,分別是上海家化、珀萊雅、華熙生物和貝泰妮。水羊股份也正逼近50億級別,后五名均在20~40億之間徘徊,并與前五名形成較大斷層。
值得注意的是,水羊股份采取的是“自有品牌與代理品牌雙驅動”的業務模式。除御泥坊、小迷糊、花瑤花等自有品牌外,還代理了強生旗下多個品牌。
就業績表現而言,上榜的10家企業中,5家企業錄得營收增長,另5家企業錄得營收下滑。其中營收增速最快的是巨子生物,高達52.3%;而下滑幅度最大的則是逸仙電商,幅度為36.54%。
從凈利潤來看,僅逸仙電商錄得虧損,此外,上海家化、水羊股份、上美股份和丸美股份的凈利潤同比呈現出下滑勢態,這4家企業的凈利潤下滑比例均超過了20%。2022年,凈利潤最高的是貝泰妮(10.51億元);巨子生物則以10.02億元緊隨其后。而從凈利潤同比增速來看,最快的則是珀萊雅,為41.88%。
根據青眼統計,去年,國內美妝前十企業錄得的營業收入共計420.32億元,較上一年前十企業412.14億元的營收增加了8.18億元,同比增長了約2個百分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化妝品零售額為3936億元,同比下降4.5%。也就是說,中國美妝前十企業的收入占全國化妝品零售額的比例為10.68%,并且頭部企業明顯跑贏了大盤。
值得關注的是,環亞集團正在沖擊IPO,該公司2021年營收21.57億,當年排名第八,已晉升為十強。再有,伽藍集團、百雀羚、宜格、橘宜等公司也是十強的有力競爭者,譬如,橘宜集團2022年銷售額達到17.6億元;宜格集團2021年銷售額為54億元;佩萊集團2021年年銷售額超過了50億元等。
不過,由于這些公司發布的銷售數據并沒有經過審計且部分公司沒有發布2022年的數據,因此不計算在此次榜單之內。但可以預見的是,國內美妝十強的格局還將發生改變。
“老大”的爭奪賽開啟了
毫無疑問,2020年至2022年的疫情三年,帶來“危”的同時,也帶來了“機”。如何轉危為機,實現逆勢增長,也考驗著每個企業穿越經濟周期的能力。青眼梳理近3年國內美妝前十企業的排名發現,除上海家化一直穩坐“老大哥”的位置外,其余企業的名次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國內美妝企業的格局已然生變。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華熙生物、珀萊雅、貝泰妮3家企業發展較為迅猛。 以華熙生物為例,該公司的營收從2020年的26.33億元增長至2021年49.48億元,又增長至2022年的63.59億元,可謂是一年一大步。排名從2020年的第七名上升至2022年的第三名。
貝泰妮與華熙生物有著相似的“晉升路線”,三年間,該公司的業績從26.36億元已增長至50.14億元,排名第四。珀萊雅雖然在2021年排名掉落到第五名,但很快在2022年上升到了第二名。
若華熙生物和珀萊雅繼續保持良好的增勢,那么,它們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上海家化,成為國內美妝企業新“老大”。
從上海家化、華熙生物、珀萊雅的規劃或股權激勵方案來看,除了TOP1的爭奪,100億也是它們這兩年的新目標,屆時對國內美妝行業而言將是又一個里程碑。
實力不可小覷的還有巨子生物和魯商發展。其中,巨子生物在2022年營收沖破20億元大關,一舉上升2個名次,排在了第八位;魯商發展化妝品業務則是憑借著連續3年的營收增長,在2022年擠進了前十榜單。財報顯示,該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的營收增速均超過了100%。
有升也有降。在2020年和2021年一直穩居第二名的逸仙電商,則在2022年業績下滑且排名下降至第六名。此外,上美股份也從2020年排名第五下滑至2021年的第七名,2022年該公司營收雖然下滑,但排名沒有發生變化。此外,丸美股份也因去年營收下滑,由2020年和2021年的第九名,下滑至2022年的第十名。
功效護膚的成功
從近三年的榜單排名變化不難發現,國內企業的格局可謂是一年一個變化。整體來看,珀萊雅、華熙生物、貝泰妮發展迅猛;逸仙電商、上美股份、丸美股份暫時式微;巨子生物、魯商發展前景可觀。
不可忽視的是,上述企業之所以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與其近年來抓住了功效護膚發展的紅利關系密切。這其中,華熙生物與魯商發展就是最好的代表。 財報顯示,2022年,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板塊的營收已達到了46.07億元,同比增長38.80%,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72.45%。旗下四大功能性護膚品牌潤百顏、夸迪都已是10億級品牌,BM肌活去年實現收入8.98億元,有望成為第三個10億品牌。
與華熙生物類似,魯商發展也是憑借著旗下多個功效護膚品牌的發展,在化妝品領域嶄露頭角。據了解,福瑞達生物構建了以“4+N”為特色的護膚科技與化妝品賽道,重點打造出頤蓮、璦爾博士、伊帕爾汗、善顏四大主力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魯商發展宣布剝離地產業務并向大健康轉型;4月17日宣布公司全稱將變更為“魯商福瑞達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魯商發展化妝品板塊營業收入19.69億元,毛利率60.97%。其中,頤蓮營業收入7.1億元,同比增長10.32%;璦爾博士營業收入為10.58億元,同比增長42.25%。
毫無疑問,在“無功效不護膚”的趨勢之下,華熙生物和福瑞達緊握住了這一風口得以順勢崛起。再比如珀萊雅,其在打造大單品策略的同時,更是掀起了“早C晚A”的護膚風潮,從而進一步推動銷售,珀萊雅品牌以此成為國貨護膚第一大品牌。 在這波功效護膚的紅利中,國貨品牌正打破海外品牌的壟斷局面。
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國產功能性護膚品牌市占率由10.7%上升至27.3%。并且,自2017年起,中國功能性護膚的市場增速始終高于護膚品整體市場增速,其中國貨品牌的崛起功不可沒。
搶灘新渠道、拼研發
眾所周知,影響化妝品企業業績以及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除了功效護膚這一市場趨勢外,企業對于渠道的把控能力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在2020年至2022年的疫情期間,線上渠道對企業的發展更是意義非凡。
可以看到的是,業績增速較快的企業無一不是在線上渠道做了較大的投入與精心的布局。譬如,珀萊雅線上渠道的占比已由2017年的36%上漲至2022年的90.98%。此外,憑借自建團隊、自研打法,珀萊雅把握住了化妝品電商滲透率提升的紅利,在直播線上生態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將線上渠道和直播流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期,珀萊雅在2022年度業績說明會會議紀要中還表示,“天貓平臺體量大,抖音平臺增速快。公司要兼顧兩個平臺發展,在天貓主做品牌、形象,在抖音主做引流和銷量。”
魯商發展也是在積極拓展電子商務以及社交媒體等新型零售渠道,在天貓、淘寶、京東、有贊等電商平臺開設多家旗艦店,并與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小紅書等新型短視頻及社交平臺進行深度合作,搶抓渠道發展紅利,重點布局抖音渠道,助力品牌實現銷量增長。
此外,財報顯示,多年來線上渠道銷售在貝泰妮營收中的占比都在80%左右;而上美股份、丸美股份的線上渠道占比也均已超過了70%。
更不可忽視的,近年來,國內頭部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已達到空前。這表現在原料端、技術端、研發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增長。 華熙生物即表示,要以合成生物為驅動,建設中試轉化平臺,提供科研以及產業轉化力量支撐。
上美股份2022年財報亦顯示,其研發費用已達到1.1億元,研發占比高達4.1%,領先行業。上海家化則在財報會議中提及,“截至2022年,上海家化共獲得427項授權有效專利,其中國家發明專利96項,涉外專利授權22項,拓展了全球化技術的領先布局。”此外,環亞科技、逸仙電商、上美股份等企業近年來還紛紛引入了首席科學家或資深研發人才,為企業研發助力。
不難發現,國貨美妝的研發比拼“戰火”已越燒越烈。于化妝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而言,這樣的局面亦是最佳正解。
可以說,走過30余年的中國化妝品行業,已逐漸摒棄了過去比營銷、玩概念的老路子。并且,在頭部企業的帶領下,開始走向了拼研發、比技術的良性發展之路。而這,也正是國貨美妝企業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注:本文排名僅統計已上市和擬上市企業,更多財務數據請以企業公開財報或招股書為準。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焦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