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在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階段,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能耗水平的持續降低,尤其是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還需繼續在降低能耗上持續發力。為此,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專訪了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城市發展與低碳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探討未來降低能耗的工作重點。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城市發展與低碳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
提升工業終端用能能效和電氣化率能降低單位GDP能耗
(資料圖片)
據悉,盡管我國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預計2025年我國單位GDP能耗降至0.42噸標準煤/萬元,較2020年降幅13.6%,實現國家規劃目標;2030年降至0.35噸標準煤/萬元,2050年降至0.25噸標準煤/萬元左右。
據石敏俊介紹,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終端用能效率不高。在石敏俊看來,未來節能減排的重點是在工業領域,全面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領域的能源效率和電氣化率是減少碳排放的重點領域,“過去工業在節能減排上做出了重大貢獻,電力部門的貢獻尤為顯著,但是還不夠,未來節能減排工作有兩大重點,一是窯爐、鍋爐和電機的能效提升,另一個是終端用能電氣化?!?
能源轉型的關鍵是用非化石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石敏俊認為,我國碳中和的實施路徑有兩個選擇,“一條路徑是通過能源轉型,用非化石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然后再加上終端用能電氣化,盡可能去減少碳排;另一條實施路徑是做大做強碳中和能力,比如說碳匯、CCUS(碳捕獲)技術等。我們國家目前采取的路徑是前者?!?
既然選擇了能源轉型作為碳中和的實施路徑,那么接下來我們能源轉型的主陣地在哪?
石敏俊介紹,能源轉型的關鍵是用非化石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里頭靠什么?“國家能源局預計2025年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左右,現在我們的水電量已經接近,沒太大潛力了;核電方面,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愿景目標綱要》及《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預計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 萬千瓦左右,因為安全風險問題也不能搞太大;因此能源替代的潛力主要在于風光電。但因為風光電有間歇性,為了克服風光電的間歇性,一個辦法是電網技術改進,比如智能電網技術、煤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把風光電跟儲能結合起來,電多的時候把它儲備起來,電不夠的時候再把儲能設施儲備的電釋放出來。所以儲能技術非常重要?!笔艨≌f。
儲能成為“卡脖子”問題,如何解決
石敏俊表示,盡管大家都知道要大力發展風光電,但是儲能卻成了“卡脖子”問題,主要瓶頸在于儲能成本太高,“目前風光電的發電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但是儲能成本太高。儲能成本如果能降下來,那么風光電就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據悉,我國電力系統主要由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三個部分組成。在石敏俊看來,“現在用戶側儲能不太容易做,主要是應用在新能源汽車充電電池,大多是分散的,主要還是靠發電側儲能和電網側儲能,兩者相互配合。”石敏俊補充,“作為新型儲能的重要類型,電化學儲能成了關注重點。”
石敏俊強調,在能源轉型上,還要強調先立后破,必須立足基本國情,把握好轉型節奏,實現不同能源種類間的平穩過渡,“通俗來說,不能新的來了之前就把舊的丟掉了,舊的也不應該是簡單丟掉,還要穩住。煤油氣這三種能源我們要穩住,尤其是石油。我們的油和氣都是不夠的,對海外進口的依賴比較強,現在80%以上的石油依靠進口,氣大約一半依靠進口,現在我們還在搞煤制油的技術研發,希望努力減輕對海外石油的依賴。”總的來說,能源轉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傳統能源逐步退出,應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陳荻雁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焦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