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動態焦點:央企年報透露了哪些信息?
2023-04-19 11:41:43來源: 金融界

【天風研究·固收】孫彬彬/隋修平 (聯系人)/姜藝璇 (聯系人)

摘 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企兼具盈利能力和社會屬性,在國家經濟建設方面將繼續承擔重任。隨著央企年報陸續發布,我們從中觀察2023年央企穩增長發力強度與方向。

國鐵、國家電網、核電、交建類央企表述積極,我們預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仍是今年穩增長主抓手。

上游企業投資行為有所分化。其中,部分電力央企下調項目投資目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電力企業或存在項目儲備壓力。此外,在預期原油價格寬幅震蕩前提下,石油開采類央企也對應下調今年資本支出計劃規模。

中游制造業表現受政策情況影響較大。以汽車制造業為例,主要汽車廠商均明確新能源方向是今年業務重點。而對比之下,受制于房地產行業低景氣度,建筑建材行業央企的投資和相關表述則較為謹慎。

房企施工行為預計依然以保交樓為主,房企拿地、新開工投資意愿依舊較差。

本文重點聚焦與投資相關度較高行業的重點央企,從公司年報角度觀察2023年央企穩增長發力強度。

1. 中央企業年度部署透露了哪些信息?

1.1. 能源電力行業

部分集團母公司上調今年電網/電力投資計劃規模。

(1)國家電網: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2023年國家電網將加大投資力度,電網投資規模預計將超過52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高于去年5012億元的投資目標。

(2)中國核電:今年投資計劃總額約800億元,遠高于2022年計劃規模的506億元。

但從子公司視角觀察,目前公布投資計劃的能源電力類央企下調2023年的項目投資支出目標的情況似乎并不在少數,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電力企業或存在項目儲備壓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觀察各個企業歷史目標數與實際投資執行情況來看,計劃數調增調減與實際投資規模變動趨勢并非完全一致。因此,我們認為不能簡單認定2023年能源電力行業相關項目投資必然下行。

(1)中國神華上調了2023年各分項資本開支計劃規模主要用于購置煤礦采掘設備、在建發電項目、購置鐵路設備、鐵路擴能改造、以及煤制烯烴升級示范項目等。其中,新建項目為主要投資方向,占比約在80%。

(2)華電國際下調2023年電源項目建設、環保和節能技術改造等項目投資規模。從歷史角度觀察,華電國際資本支出通常分為股權投資、基建工程投資以及一般技改、環保技改和小型基建投資三類。其中,基建工程投資是非股權投資的主要構成部分,該部分在2020年以來呈現明顯的逐年回落趨勢,而一般技改、環保技改和小型基建投資規模相對較為穩定。

(3) 黔源電力2023年投資預算規模較2022年減半,結構上呈現出與華電國際類似特征,即技改費用保持穩定,但項目投資計劃規模大幅壓降。

(4)西昌電力下調2023年當期計劃投資規模,但實際資本支出規模不一定會下降。從歷年計劃目標完成情況來看,盡管計劃目標設定有波動,但近年來西昌電力資本支出規模整體呈現連續上升趨勢。

1.2. 石油化工行業

在預期2023年原油價格高位寬幅震蕩的背景下,石油勘探開采類企業整體上調2023年原油供給計劃規模、下調2023年資本支出規模,油服企業上調資本支出規模。

原油供給方面,中石油上調了2023年的原油產量預期,中石化2023年原油供給計劃規模與2022年基本持平,上海石化大幅上調2023年原油加工預期規模。

從企業資本支出規模及結構觀察,中石油、中石化均明顯下調了今年的資本支出計劃規模。

具體觀察分項,中石油上調銷售和天然氣銷售分項的資本開支規模,該兩項分項分別用于“國內油氣氫電非綜合能源站建設,優化終端網絡布局,以及海外油氣儲運和銷售設施建設”和“福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天然氣支線建設,城市燃氣終端市場開拓項目”。

此外,結合國家全面實施碳達峰行動方案,預計2023年新能源業務將進一步發力。中石油提出將“持續優化海上風電、CCS/CCUS、氣電等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新能源基地建設,全力參與‘沙戈荒’大基地和深遠海風電大基地項目建設,加強綠電、地熱、氫能等項目布局實施”。

從油服企業角度觀察,原油價格向油服公司企業行為傳導路徑為:原油價格——油氣勘采企業收入——油氣勘采企業資本開支——油服公司企業收入——油服公司資本開支。

中海油服、石化油服均大幅上調了2023年資本支出規模。

從資本支出用途來看,中海油服在年報中提到將用于裝備投資及更新改造、技術設備更新改造及技術研發投入和基地建設等。

而從石化油服的開支用途來看,用于設備更新和改造升級部分規劃較2022年有明顯下滑,但海外市場預計是增量資本支出的主要投向。公司提到將繼續加大沙特、科威特、厄瓜多爾、墨西哥、烏干達等目標市場布局開拓力度,根據沙特、科威特等市場常規和非常規氣井鉆井、深井鉆修井、物探采集等項目投標情況,購置滿足項目需求的施工裝備。

1.3. 交通運輸行業

我們預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維持高增速,支撐基建投資上行。

2023年國家鐵路局會議在部署2023年鐵路重點任務時提到要“充分發揮鐵路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有效帶動作用”。在具體目標設定上,國鐵集團披露2023年預計將投產新線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鐵2500公里。雖然新線投產目標總里程延續下滑,但投產的高鐵新線目標里程數設定明顯高于2022年實際完成數,一改連續四年下滑趨勢,我們預計2023年鐵路投資規模較2022年有所回升。

從主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央企年報披露信息來看,多數企業均大幅提升了2023年計劃新簽合同額的規模。其中,中國中鐵、中國鐵建2023年計劃新簽合同額均超過30000億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

在具體著力方向上,以國家重點戰略為依托,各大主要建設央企聚焦交通網建設、現代化城鎮建設等具體方向。

中國鐵建提出“將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繼續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改革創新總要求貫穿始終,圍繞國家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跟專項債、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向和各地基建投資計劃,明確經營策略和主攻方向”。

中國交建提出“大交通業務穩住基本盤,因城因項目施策,統籌做好重點城市、重大項目推進工作;有效推進城市業務穩健發展,創新保持城綜行業領先優勢,不斷壯大市政業務規模;積極探索港產城一體化、港航建設與環境治理、運河經濟帶建設等發展方向”。

在航空運輸方面,東方航空、南方航空均上調了2023年飛機及發動機計劃資本開支規模。

與此同時,今年南方航空飛機計劃引進架數較2022年明顯增多,而東方航空公司似乎有意減少引進。但需注意的是,相較于2021年底的2023年計劃數而言,2022年年報中東方航空公司對于2023年引進飛機數量也有所上調。

從年度工作規劃上來看,2023年兩大航空的工作側重有所差異,除了促進國際航線恢復這一共性之外,東航聚焦核心經濟圈航網建設、南航則更聚焦于貨運布局。

東航提出要加強市場和機型、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度;持續加強航網建設,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的市場競爭力,聚焦國際市場恢復。

南航提出將抓住市場恢復機會,爭取更好經營業績,有序恢復國際航班;開發大興機場增量客戶,統籌新貨機運力布局,加強貨機回程銷售和腹艙貨源組織。

1.4. 建筑建材行業

受制于地產下行壓力,建筑建材類央企對2023年目標設定較為克制,新增投資規模目標、投資方向設定較為審慎。

(1)鋼鐵行業:增量業務空間有限,存量項目升級、銷售渠道拓寬是重點方向

梳理鋼鐵頭部央企2023年年度工作重點來看:

鞍鋼股份明顯下調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投資計劃目標,鞍鋼股份年報中明確2023年鞍鋼工作重點在于推動鋼鐵基地、產品線、相關產業升級,以及提升國際化供給能力等方面。

寶鋼股份目前尚未發布2022年年報,我們從2月6日召開的寶武2023年度工作會議中來看,寶武董事長陳德榮明確提出“勇擔經濟增長的頂梁柱”,2023年寶武工作重點在于加強產業鏈鏈長建設、培育產業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全球化業務等方面展開。

除此之外,鋼鐵行業依然面臨產能分散的現實問題。從部分產能較低的鋼鐵央企來看,企業間對于行業未來增長預期分化也同樣存在。

馬鋼則明顯下調了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2023 年度固定資產投資資金計劃人民幣 68.06 億元,低于去年的87.73 億元。特別是今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立項總金額僅16.63億元,遠低于去年的71.38 億元。且從企業資金用途來看,今年絕大多數資金將用于存量項目的類技改。

而相較之下,重慶鋼鐵集團大幅上調今年的產量目標,并提出“公司繼續圍繞‘成為中國西南地區鋼鐵業引領者’的愿景目標,以極致的管理、開放的心態和高度的擔當,全面對標找差,狠抓降本增效,持續增強競爭力,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

總結來看,鋼鐵行業目前依然面臨產能過剩、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成本壓力較大)、以及環保壓力等問題。在當前地產困境之下,鋼鐵行業整體業務發展空間受限,新增業務投資規模明顯壓降,存量項目升級、銷售渠道拓寬是今年重點工作方向。

(2)水泥:主要水泥生產企業目標設定較為審慎

水泥,以及商混、骨料等“水泥+”領域與投資領域密切相關,同鋼鐵行業相似,均屬于投資拉動型行業,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程度較大。

雖然今年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對水泥需求有所提振,但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特別是長期以來水泥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仍未改變,水泥企業對今年行業發展預期并不樂觀。

天山股份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水泥需求仍處于平臺期,并提出著力推動“水泥+”業務以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2023 年,公司計劃水泥及熟料、商混銷量保持與市場同步,骨料銷量保持較大幅度增長。這一目標表述與去年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也傳遞上游企業悲觀預期尚未扭轉。

此外,其它兩個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從事水泥生產業務的子公司寧夏建材、祁連山也均小幅下調2023年水泥銷量目標。

(3)其他材料領域:

l中國巨石:從事玻璃纖維及制品的生產、銷售。

玻璃纖維主要應用領域集中在基建和建筑材料、交通運輸、電子電器、工業設備、能源環保,占比分別為 35%、29%、15%、12%、9%。由于玻璃纖維及制品應用范圍較廣,其中包括部分新興領域,因此宏觀經濟整體波動對行業整體影響有所弱化。

公司角度對2023年業務發展規劃中明確“繼續擴大在玻纖主業領域的絕對優勢和逐步培育在復合材料領域的相對優勢,以玻纖推動投資,以投資帶動玻纖,不斷促進規模、收入和利潤增長。”

但另一方面,玻纖行業存在短期需求增速放緩的可能,結合中國巨石2023年年度工作會議來看,2023年增量投資似乎也有所克制。集團總裁魏如山在會議上明確要“高質量做好投資管控和項目建設,合理控制新增產能,掌握好項目建設和項目投產節奏,匹配好礦產資源的投資方向”。

l 北新建材:主營石膏板業務,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建造與裝修。

2023年公司繼續聚焦石膏板主業,做強做優石膏板和“石膏板+”業務,加大力度推動向消費類建材轉型。兩年對比來看,相較于去年公司提出重點工作之一“加快國內石膏板、龍骨生產線建設,按照國內產能規劃,逐步開展生產線布局與建設工作”,公司對今年的工作規劃明顯更加謹慎,預計房地產行業等相關調控政策依然是公司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來源之一。

1.5. 汽車整車制造業

政策支持下,主要汽車生產央企明確將新能源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預計汽車制造業仍有增量空間。

東風汽車、江鈴汽車兩大主營輕型商用車整車制造企業均下調了2023年汽車銷量計劃規模。結合江鈴汽車年報來看,超載超限治理、環保限產等政策因素、以及芯片供應等是制約商用車市場放量的主要因素。

新能源汽車是今年汽車廠商的業務重點。

今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在完善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支撐體系,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模式應用、政策標準法規完善等方面積極創新、先行先試,為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拓展和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在此背景下,江鈴汽車在年報中明確“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東風汽車也提出要“持續開發及投放新能源產品”。

1.6. 房地產業

保利發展2023年公司計劃完成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直接投資規模為3510億元,較去年的3650億元有明顯下調。

基于保利發展預測,中長期來看,新房銷售仍有望保持10萬億以上的市場規模。

1.7. 通訊行業

主要通信運營商2023年資本開支計劃有所分化,但數字經濟等創新業務建設是各家重點布局方向之一。

中國移動小幅下調了2023年公司各項資本開支規模,并明確主要用于保持連接品質領先、優化算力資源布局、促進能力鍛造提升以及支撐CHBN業務發展等方面。5G網絡資本開支規模明顯下調。

中國聯通上調了2023年資本開支計劃規模,從歷史資本開支用途來看,該部分資金主要用于保障移動網、寬帶數據網、基礎設施和傳送網專業等用途。但2022年新增家庭互聯網及固話、政企及創新業務等方面的資本開支用途,且2022年創新業務收入占比達到歷史新高,預計該部分業務也是2023年主要發力方向。

2. 小結

國企兼具盈利能力和社會屬性,在國家經濟建設方面將繼續承擔重任。隨著央企年報陸續發布,我們從中觀察2023年央企穩增長發力強度與方向。

國鐵、國家電網、核電、交建類央企表述積極,我們預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仍是今年穩增長主抓手。

上游企業投資行為有所分化。其中,部分電力央企下調項目投資目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電力企業或存在項目儲備壓力。此外,在預期原油價格寬幅震蕩前提下,石油開采類央企也對應下調今年資本支出計劃規模。

中游制造業表現受政策情況影響較大。以汽車制造業為例,主要汽車廠商均明確新能源方向是今年業務重點。而對比之下,受制于房地產行業低景氣度,建筑建材行業央企的投資和相關表述則較為謹慎。

房企施工行為預計依然以保交樓為主,房企拿地、新開工投資意愿依舊較差。

風 險 提 示

政策不確定性,政策調控超預期,疫情反復,外部環境變化等

證券研究報告:《央企年報透露了哪些信息?》

對外發布時間:2023年04月19日

報告發布機構: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券商研報精選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LV推出充氣夾克多少錢?lv是什么檔次?
  • 三星手機業務換帥是哪一年?三星手機為什么撤出中國?
  • 股票配資是什么意思?個人做股票配資違法嗎?
  • 數據中心機房是干什么的?idc機房主要用于哪些工作?
  • 周樂偉接班董明珠真的嗎?格力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嗎?
  • 小米技術委員會厲害嗎?米家是不是小米旗下的公司?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