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從“沉淪”中蘇醒:板塊指數年內漲幅已達30%,半導體行業正站在新一輪周期的拐點上嗎?
2023-04-12 22:46:44來源: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永勤 在經歷了2022年全年的沉淪后,近期半導體板塊的重新崛起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相關資料圖)

4月12日,在滬綜指僅0.41%漲幅的背景下,半導體板塊指數(880491)以1.57%的漲幅收盤,板塊內多只個股如有研硅(688432.SH)、力合微(688589.SH)等更是錄得超過10%的漲幅。而從4月份算起,半導體指數已經收獲9.82%的漲幅,位居市場各大行業指數漲幅前列;今年以來,其收益更是達到了30.03%。

針對近期半導體板塊的異軍突起,市場人士認為是行業復蘇導致。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黃稚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半導體行業庫存逐步去化,需求端或逐步回暖,今年下半年有望迎來半導體產品供需格局改善和價格拐點,半導體新一輪上行周期有望開啟,“同時,在ChatGPT引發的AI創新熱潮中,高端芯片市場景氣度有望持續提升”。

困境正在反轉

雖然2023年以來半導體板塊風生水起,但在2022年,其整體走勢卻是相當慘烈的。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2022年半導體指數的跌幅高達37.45%,遠遠跑輸同期深滬大盤指數;板塊內多只龍頭個股如韋爾股份(603501.SH)、三安光電(600703.SH)、聞泰科技(600745.SH)等均出現了股價腰斬的情況。

“應該說,整個2022年對于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是比較令人失望的”,這是在日前舉行的華夏基金25周年多資產全能平臺策略會上,華夏基金投資研究部高級副總裁、華夏半導體龍頭基金經理高翔對2022年半導體行情的總結。

他表示,在經過2021年普遍“缺芯”的風光后,進入到2022年以后,隨著各個終端的放緩,整個半導體的景氣度是逐季度下行,整個半導體盈利情況也發生了顯著的下修,“大家可以看到在2022年前三個季度,其實整個半導體的回撤是相當大的,A股代表性指數回撤40%以上,全球的代表性指數也回撤最大超過46%”。

高翔介紹稱,根據他們對半導體行業指數歷史表現的統計后發現,在1997年到2022年期間曾經出現過的十輪周期下行當中,全球半導體指數平均跌幅在41%,平均的下跌時間在316天。

“2022年前十個月全球和A股的半導體板塊的下跌幅度和下跌時間已經超過了歷史的平均。如果向后展望的話,我們看到歷史上后面上行周期的時間長度都顯著長于下行周期;這就是我們為何從2022年四季度就已經開始憧憬新一輪上行周期的原因”。他說。

高翔進一步指出,從行業的基本面來看,2022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增速是從二、三季度開始有一個很顯著的斷崖式的下滑,進入負增長區間,根據目前的基本面的狀況,大概率2023年的一季度,是同比銷售額的最差的時間點,后續每個季度都將有逐季的改善。“根據2018年的經驗看,我們可能要花6個月的時間走出低谷重回增長,最差的時間就是在剛剛過完的一季度,我們可能站在了新一輪周期的起點上”。

和高翔的觀點類似,黃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認為,近期半導體板塊之所以走強,是因為行業開始復蘇。她表示,去年全球半導體周期下行,終端市場需求低迷,庫存處于高位,半導體板塊整體表現較弱;“但今年隨著庫存逐步去化,市場對于行業復蘇預期有所增強。同時,經過過去一年的調整,近期受益于海外流動性預期邊際好轉,半導體板塊存在估值修復空間”。

而在機構開始樂觀的背后,實際上有部分半導體上市公司已經開啟了一季度預增模式。4月10日,位居2022年中國半導體百強企業之一的力合微發布一季度業績預增52.13%至66.97%的公告,而原因則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訂單充足。

那么,相對于市場機構的樂觀心態,半導體行業的從業人員又是如何看待自身行業的處境呢?

“最困難的時刻算是挺過去了,現在公司已經取消了‘限制加班’的措施,大家的加班開始多起來了,收入有所好轉”,4月12日,在深圳市龍崗區寶龍工業城附近,深圳深愛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員工林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深圳深愛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半導體功率器件芯片及成品管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據林先生介紹,作為員工,他們的收入由固定工資+加班費構成;“加不加班是自由的,取決于你想不想多拿點收入,在行情好時,加班費往往是收入的大頭。但去年由于銷售差、庫存大,公司出臺了‘限制加班’的措施;而在今年初,更因公司全面虧損導致我們員工的固定工資普遍被降薪15%左右。不過幸運的是,從3月份開始‘限制加班’的措施被取消了,大家現在都可自由加班了,想來應該是行業開始好轉了”。

但他同時亦向記者表達了一定的憂慮,“不知道這個好轉是真正的好轉還是曇花一現的反彈,畢竟近期好像關于半導體行業方面的利空消息也比較多”。

國產替代預期

林先生的憂慮不無道理,因為近半年來國內半導體行業確實持續受到了海外對華產業限制的困擾。而就在3月31日,日本政府宣布將修訂外匯與外貿法相關法令,擬對用于芯片制造的六大類23項先進芯片制造設備追加出口管制。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向中國大陸出口的半導體制造設備金額超過8200億日元(約424.21億元人民幣),中國大陸是日企在該領域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約占出口總額的30%。

更早前的2022年12月26日,包括長江存儲、深圳鵬芯微、上海微電子在內的我國多家半導體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緊接著2023年1月27日,美國聯合荷蘭、日本升級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先進制程的光刻系統。

但對于這些外來限制壓力,研究機構似乎普遍持樂觀態度。中信證券李超團隊在4月10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認為,在當前海外對華產業限制的大背景下,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是半導體產業的長期主線。國內先進制程新建產能受限程度較大,而成熟制程的擴產當前看預期有所好轉。因此,國內半導體材料市場預計仍能隨成熟制程的產能擴張保持持續增長,同時細分材料領域驗證導入速度有望大幅加快。具備技術優勢、有供應案例的龍頭公司有望快速提升市占率,充分受益國產化驅動。

而東吳證券亦在其研究報告中強調,在國際關系的復雜背景下,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成為大勢所趨。2022年美國對中國大陸地區半導體領域的制裁全方位加劇,從7nm先進制程設備的限令,延伸至“設備代工-芯片設計”半導體產業鏈全環節,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各環節自主可控需求愈加緊迫。

“繼美國之后,荷蘭、日本相繼推出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限制政策,市場對于國內半導體行業基本面見底以及國產化加速的預期加強。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有望持續提升,特別是先進制程設備后續亟待國產廠商的突破”。黃稚向記者表示,半導體是信息技術創新的硬件基礎,是保障信息產業安全和技術創新的關鍵。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在海外多方出口限制之下,國產替代邏輯持續強化。

她進一步表示,當前半導體行業尚處于周期下行階段,全球庫存仍在調整,未來主要關注行業修復邏輯。隨著半導體行業庫存逐步去化,需求端或逐步回暖,今年下半年有望迎來半導體產品供需格局改善和價格拐點,半導體新一輪上行周期有望開啟。

發展前景廣闊

根據Gartner最新預測數據,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開支2023年約為1372億美元,同比下滑19.0%;2024~2026年約為1401、1523、1609億美元,同比將增長2.1%、8.7%、5.6%。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2023年約5630億美元,同比下滑6.5%;2024~2026年將約為6540、7270、7540億美元,同比增長16.3%、11.1%、3.6%。全球半導體行業最遲將于2024年開啟復蘇趨勢。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前景時,黃稚表示,今年以來,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熱點催化不斷,A股市場TMT板塊持續上漲,行情沿著產業鏈向上下游逐步擴散。近期電子行業中芯片、PCB、存儲、封裝等多個板塊輪番上漲,行情演繹從大算力芯片延續到推理側芯片。因需求量超預期ChatGPTPlus停止新用戶注冊,引發市場對算力的重視,光模塊、半導體等上游算力方向近期表現較好。另外,隨著市場對于國產化加速的預期增強,對半導體設備、材料端也形成催化。

“在ChatGPT引發的AI創新熱潮中,高端芯片市場景氣度有望持續提升。總體來說,行業復蘇預期持續增強,未來可能逐步看到基本面改善,半導體板塊估值也有望繼續修復”。黃稚表示。

相對而言,高翔更看重因新需求增加給半導體行業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他認為,半導體是典型的空間大、增速快的行業;“空間大主要體現在去年行業的規模接近6000億美元;增速快,是它從2000年大概1500億美金的水平增長到現在的6000億美元,錄得了4倍的增長。這樣的增速,對于絕大部分規模超千億美元級別的行業來講,是很難實現的;而且期間它是不斷通過摩爾定律提升功能、降低價格,并以跑贏GDP的速度持續擴張規模”。

高翔強調,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切創新底層的物理承載基本上都是半導體,比如最近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又比如去年大家提得比較多的AR/VR、元宇宙,還有之前大火的新能源行業、智能汽車,以及像工業4.0、云計算、5G、大數據等等,這些創新的底層都需要芯片來支持。“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半導體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是越來越大,這體現到整個世界經濟當中的硅含量是在不斷提升的,而且最近兩年還在加速”。

“或者舉幾個典型的案例,大家可以對硅含量的提升有一個更直觀的認知”,高翔表示,以最近全球矚目的人工智能為例,人工智能行業的背后對應的是AI服務器的算力,“我們可以看到只有CPU的傳統服務器和包含GPU的服務器,兩者之間的價值量是存在巨大差異的,而且這個價值量從1萬美金到20萬美金這種20倍的差異,核心的增量就是在于AI相關的芯片”。

他進一步表示,以智能電動車行業為例,根據海外的巨頭統計,一輛純電的電動車和普通燃油車相比,單車功率類的半導體同比是有422%的增長,“同時現在的車變得更加智能化,目前一般級別(L2級別)的車,單車也要增加185美金的半導體用量,如果未來要實現更高形式的智能駕駛或者完全自動駕駛,需要增加更多的半導體用量”。

“根據一些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的估計,到2030年,隨著這些新技術的逐步落地,全球半導體的行業規模有望達到1萬億美金的水平”。高翔認為,從中長期看,半導體行業擁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短期又在行業周期的底部,“因此我們相信,未來幾年半導體行業會有不錯的前景”。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LV推出充氣夾克多少錢?lv是什么檔次?
  • 三星手機業務換帥是哪一年?三星手機為什么撤出中國?
  • 股票配資是什么意思?個人做股票配資違法嗎?
  • 數據中心機房是干什么的?idc機房主要用于哪些工作?
  • 周樂偉接班董明珠真的嗎?格力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嗎?
  • 小米技術委員會厲害嗎?米家是不是小米旗下的公司?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