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驅動的對話影響力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有針對性的說服形式。
3月29日,未來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AI)實驗室暫停一切大規模人工智能系統的訓練,至少停止六個月,這些系統比目前最先進的GPT-4更強大。我和其他一些業內知名人士一起簽署了這封“暫停信”,其中包括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我不知道呼吁有沒有用,但我相信前方確實有危險,以下是為什么我這么說的原因。
(資料圖)
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都在擔心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我指的不是超級智能人工智能突然接管世界這種人類面臨的長期存亡風險,而是人工智能被用來操縱社會的短期風險,即通過人工智能有意影響我們接收的信息,并決定這些信息如何在人群中傳播。這種風險在過去12個月里迅速上升,原因是兩種重疊技術的重大性能提升,這兩種技術通常被稱為“生成式AI”和“對話式AI”。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為什么對這兩種技術感到擔憂。
生成式AI指的是大型語言模型(LLM)根據人類要求創造原創內容的能力。現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包括圖像、藝術作品、視頻、散文、詩歌、計算機軟件、音樂和科學類文章等。在過去,生成式內容讓人嘆為觀止,但沒有人會把它誤認為是人類的創造。這一切在過去12個月里發生了變化。人工智能系統突然能夠創造出可以輕易欺騙我們的東西,讓我們相信這些東西要么真的是人類創造的,要么是真實的視頻或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到的照片。這種能力目前正在被大規模部署,給社會帶來了許多重大風險。
就業市場面臨的風險最顯而易見。由于LLM系統創造的東西讓人嘆為觀止,專業人士現在將LLM系統稱為“能與人類競爭的智能”,可以取代內容創作者。從藝術家和作家到計算機程序員和金融分析師,一大批職業都會受到影響。事實上,Open AI、OpenResearch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比較GPT-4能力和工作要求,探索了人工智能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該研究的作者估計,20%的美國勞動力中至少有50%的工作將受到GPT-4的影響,高收入工作將受到更大的影響。
就業市場面臨的這一近在眼前的威脅令人擔憂,但這不是我簽署“暫停信”的原因。我的擔憂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看起來和感覺起來都是真實的,而且經常給人很有權威的印象,但它實際上很容易犯事實性錯誤。如何確保這些將成為勞動力主要組成部分的系統不會從傳播小錯誤變成傳播瘋狂的捏造內容,目前沒有確切的標準或管理機構,我們需要時間來制定保護措施,并由監管機構來確保保護措施落到實處。
接下來一個顯而易見的風險是,心懷不軌的人可能會故意創作出帶有事實性錯誤的內容,被用于有意傳播錯誤信息、虛假信息和徹頭徹尾的謊言。這一風險一直都存在,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能觸及的范圍是過去不曾有過的,我們的世界非常容易因此充斥著看起來很權威但完全是捏造的內容。這種情況已經在Deepfake這類AI換臉工具上得到了體現,公眾人物可以在看起來非常逼真的視頻中做任何事或說任何話。隨著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嫻熟,公眾將無法區分真假。我們需要水印系統和其他技術來區分真實的內容和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要制定和落實這些保護措施,同樣需要時間。
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帶來了一系列獨特的風險。這種形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文本聊天和語音聊天與用戶進行實時對話。這些系統最近已經發展到人工智能可以與人類進行連貫的對話,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跟蹤對話過程和上下文。這些技術是我最擔心的,因為它們引入了一種監管機構沒有準備好的全新的影響力運動形式——對話影響力。
每個銷售人員都知道,說服別人買東西或相信某個東西的最好方法是與他們交談,這樣你就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觀察他們的反應,然后調整策略來應對他們的抗拒或擔憂。隨著GPT-4的發布,現在很明顯,人工智能系統將能夠讓用戶參與真實的實時對話,作為一種有針對性的影響形式。我擔心的是,第三方使用API或插件將促銷目標傳遞到看似自然的對話中,毫無提防的用戶將被操縱購買他們不想要的產品,注冊他們不需要的服務,或者相信不真實的信息。
我稱之為“人工智能操縱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風險,但現在的技術可以部署個性化的對話影響力活動,根據用戶的價值觀、興趣和背景來定位用戶,以推動銷售、宣傳或誤導信息。
事實上,我擔心人工智能驅動的對話影響力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有針對性的說服形式。我們需要時間來落實保護措施。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可能需要制定法相關規,禁止或嚴格限制使用人工智能介導的對話影響力。
因此,我在“暫停信”上簽了名,因為我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系統帶來的新風險的蔓延速度非常快,從業內研究人員和行業專業人士到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都沒有時間去適應。
這封信會管用嗎?我不清楚人工智能行業是否會同意暫停六個月,但這封信已經引起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敲響警鐘,以喚醒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和行業領導者,他們需要采取行動,這項技術進入市場的速度比我經歷過的任何事都要快,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必須暫停適應一下。我們需要一些時間。
本文作者系Unanimous AICEO、Responsible Metaverse Alliance首席科學家和XR Safety Initiative全球技術顧問。
文 | 路易斯·羅森博格(Louis Rosenberg)
編輯 | 郭力群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3年3月30日報道“Why AI Needs to Pause”。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投資建議不代表《巴倫周刊》傾向;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焦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