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難講新故事。
1
【資料圖】
“潮玩印鈔機”
泡泡瑪特曾經有多火?
2022年年初,泡泡瑪特與肯德基聯名推出的盲盒套餐遭哄搶引起食物浪費,還驚動了中消協。
2020年,泡泡瑪特一款和可口可樂聯名的產品SPACE MOLLY,1000%規格(70厘米)的產品,曾通過二手渠道被炒至上萬元。
2020年12月,泡泡瑪特敲開港交所大門,成為“中國潮玩第一股”,首日開盤漲超100%,報77.1港元,市值突破千億港元大關,上市后巔峰時期更是來到1500億港元。
據招股書,2017年-2019年,泡泡瑪特總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5億元、16.83億元,同比增長225.49%、227.19%;毛利率分別為47.6%、57.9%、64.8%;凈利潤更是從157萬一路提升至4.5億,三年翻了287倍。
彼時的泡泡瑪特,堪稱“潮玩印鈔機”。
只不過,潮流來得快去得也快。
短暫的高光后,泡泡瑪特的股價就從107港元,一路下行至現在20港元左右徘徊。
2022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23.59億元,同比增長33.1%;凈利潤錄得3.32億元,同比減少7.2%。
泡泡瑪特“當家花旦”Molly的受歡迎程度也在逐年下降。2017-2020年,Molly收入占比分別為89.4%、62.9%、32.9%和14.2%。
推出的其他新IP諸如The Monsters 、PUCKY等,也很難復制Molly的神話。
2021年6月錨向高端市場,推出的9款SPCEMOLLYMEGA系列,在二手平臺也從被炒到10余萬一個,跌破到千元。
那為什么當初有那么多人喜歡呢?
按照紅星新聞中一位泡泡瑪特粉絲的回應,當初喜歡Molly,是覺得這個噘著嘴擺臭臉的女孩是另一個自己。用該粉絲的話說,這是一種人生態度,對抗麻木生活的態度。
這當然還不足以解釋泡泡瑪特的爆火。
作為一款小玩具,泡泡瑪特的迅速增長離不開其“盲盒”的玩法。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看到了這種玩法在日本的成功,于是便遷移到了中國來。通過“盲盒+無形象IP+二級市場溢價”,拉動產品市場價值和復購率。
通俗地講,就是將Molly這個玩具,設計出不同的外觀,或者放入一些隱藏款,但是玩家購買的時候,無法確定盒子里面的Molly具體會是哪個外觀,以此增加開盒的趣味性。
并且消費者沒能抽到自己想要款式時,可能會繼續回購,以買到心儀的款式;自己抽不到的還可以通過“閑魚”等平臺買現成的,而由于部分款式人為設置的稀缺性,二級市場的價格則可能被抬高。
雖然二級市場的錢泡泡瑪特自己賺不到,但間接地提升了品牌的溢價空間。
不過這種盲盒玩法也引來了監管的關注。
2022年1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出臺了《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對規范盲盒市場提出了具體舉措。
2022年“3·15”前,盲盒因質量虛高、價格差問題被央視點名。
2022年8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盲盒經營活動規范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對盲盒定價、宣傳、售賣對象等多方面提出規定。
即使沒有監管的介入,盲盒玩法的可復制性,也并不足以給泡泡瑪特帶來堅實的護城河。
2
脆弱的泡泡
除了玩法可復制,且受監管約束未來發展不穩定外,泡泡瑪特的產品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首先就是作為潮流玩具,泡泡瑪特的產品文化厚度不夠,缺乏一定長期穩定輸出內容的能力。
與迪士尼的角色IP、海賊王的各種手辦周邊等等不同,泡泡瑪特相對來說算是個新興的品牌,沒有那些既有文藝作品挖掘IP,也缺乏廣泛的深入人心的用戶基礎。
而迪士尼、海賊王等可以依托此前的作品積累,不斷地挖掘,或者二次創作賦予周邊產品新的意義。
加上潮流玩具的制造工藝本身,并不具備太高的門檻,像泡泡瑪特旗下的潮流玩具,能否給出像迪士尼等企業那樣,持續地生產出受大眾歡迎的產品,就是個問題了。
其次,由于潮玩沒有背景故事,產品表達上就極度依賴設計師。
區別于普通的玩具,潮流玩具融入了相當份量的設計師個人的表達,并且這種創作靈感和藝術風格得到了一部分群體的共鳴或者認同,才有可能逐漸形成圈層文化。
比如Bearbrick積木熊、KAWS等知名潮玩IP形象,就融入了設計師強烈的個人藝術風格,且作品價格也被炒的非常高,“2000元的玩具熊被炒到3萬元”“90后炒一只熊最多賺數萬元”等話題更是頻頻登上微博熱搜。
一些潮玩企業看中了設計師身上的商業價值,也在挖掘和培育藝術家、設計師,然后孵化IP,生產周邊,舉辦主題展和聯名巡展,打造生態圈等等,來吸引消費者,培養用戶粘性。
但這樣的設計師可遇不可求,圈內叫得上名來的就那么幾個,跟內容行業類似,優質的創作能力還是比較稀缺的。
B站IC實驗室2021年4月3日視頻提到,泡泡瑪特當時就和超過350位藝術家保持著緊密聯系,并通過授權或合作安排與25位藝術家合作,但是就目前泡泡瑪特旗下的IP來看,Molly之外,暫時還難有下一個IP形象分擔業績增長大任。
那泡泡瑪特還能借鑒誰呢?
3
下一個Hello Kitty?
講泡泡瑪特的Molly可能有些人不太了解,但是講起Hello Kitty,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
Hello Kitty是日本知名公司三麗鷗的形象IP之一。
三麗鷗主要是銷售禮品,但隨著業務發展,旗下逐漸衍生出Hello Kitty凱蒂貓、Melody美樂蒂、Kuromi庫洛米、Cinnamoroll大耳狗、Pochacco帕恰狗等眾多IP角色。
最初的Hello Kitty和Molly類似,都是先出現這個IP,但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故事。
1974年開始,三麗鷗設計師清水侑子設計出的Hello Kitty、Little TwinStars、MyMelody等新個性角色,在日本大獲成功,三麗鷗于是開始同步制作電影、發行月刊。
1976年,三麗鷗逐漸開始豐富IP形象、增發商品、經營授權業務。
1980年,三麗鷗進入快速擴張期,推出大量Kitty貓的生活化商品,還首度開發出Kitty電話等電子產品。
此后不斷試錯發展,三麗鷗繼續回歸本業的開發,也就是禮品銷售,并且就禮品部分進行多角化經營,例如企劃新品、商品授權、專賣店等等。
原本街頭各種紛雜的禮品店中,三麗鷗憑借獨特的IP,設立了品牌效應,穩穩在市場上立足。
泡泡瑪特早期也是從銷售文具、小飾品開始的,如果受限于監管趨嚴,或許回歸到本業,模仿三麗鷗的路徑或許也是一個選擇。
據新華網12月22日發文,維基百科“媒體特許經營產品暢銷榜”顯示,在全球最有價值IP前30名中,形象IP只有一個Hello Kitty,其他全部為內容IP。
從某種層面上,這條路可能不是那么好走,但是三麗鷗也算給出了一個樣本。
2023年3月16日,三麗鷗披露了最新財報(2022年第二至第四季度),三麗鷗實現累計銷售額51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8億元),同比增長33.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累計凈利潤為6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8億元),同比增長114.0%。
三麗鷗除了在日本本土銷售額實現增長,海外業務和新IP的開發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這個從中國的名創優品店內陳列的商品中,也能有所感知,與三麗鷗聯名的產品可以說并不少見。
與三麗鷗類似的服裝、食品、玩具等周邊產品研發,以及游戲授權業務等等,以泡泡瑪特的過往的表現來看,或許真的可以考慮嘗試。
尤其經過幾年積累,泡泡瑪特也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并且還拓展了海外業務,加強了品牌形象的推廣,在此基礎上售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禮品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了先發優勢。
那么對于泡泡瑪特來說,形象IP運營和新IP的開發協同等等,就是比較重要的業務了。
小結
最后再講講我個人的體會吧。
我本人和身邊的朋友也有購買潮玩和其他文創產品的體驗,雖然比較片面,但也供以交流參考吧。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對某個品牌沒什么粘性,尤其是泡泡瑪特這種新興品牌。
時間長了,就會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一個新品牌,表達出另一種比較個性的或者其他什么比較能引起我共鳴的,我個人是很容易就倒戈相向的。
除非我已經投入不少錢,收集了相當多系列的產品,在這個圈子里被認可,比如說我有一些稀缺物品什么的,我才會保持相當高的粘性。
但稀缺物品相對來說還是很少的,這一部分群體注定是少數。
除了入坑早又運氣爆棚的,和入坑晚又有鈔能力的,能在這個圈子混的不錯,其他部分像我這樣的就比較容易成為墻頭草,泡泡瑪特如果給不出足夠吸引人的新產品,很容易就膩了。
不過,如果是某個經典文學、影視作品、動漫、游戲等里面IP,他們的產品壽命相對可能就比較長,比如像孫悟空這種可以不斷賦予新的含義的IP形象。
近些年,我們的動漫、游戲周邊之類的產品,也展示出了不錯的苗頭,泡泡瑪特或許可以跟這些形象IP聯動,或許可以協同新的IP形象,再根據旗下IP形象特點創作自己的文藝作品,再或許走Hello Kitty的路子,精研禮品等等。
誠然,泡泡瑪特是有成長空間的,但是成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不少,目前來說,還是可以觀望觀望。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焦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