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醫美行業大洗牌加速 部分整形醫生面臨失業
2021-07-19 14:09:21來源: 南方都市報

廣東的整形醫生張景(化名)萬萬想不到失業這種事會發生在他身上。這對已經從業二三十年、執業經驗豐富的他來說,頗覺不可思議。

張景對南都記者憶起當時的情形仍有唏噓:“差不多熬了大半年時間才找到工作。當然,也不是找不到,而是找不到符合心理預期的價位。”

他是一個沉默群體的縮影。最近一兩年來,不少整形醫生出現了失業,時間長的已多達一兩年。這與幾年前的畫風,截然不同。彼時,由于我國整形專業設置較少,市場上整形人才短缺,不少整形醫生是從其他科室轉型而來。入行短的起價都有兩三萬元,資歷深的月薪10萬元以上的也不罕見。

南都記者采訪中, 有業內人士一語道破:“說白了,就是行業擴張太快了,進場的人數暴增,結果行業一洗牌就失業了。當然,疫情也加重了這一影響。資歷老的,薪水要求高,很多整形機構請不起;資歷淺的,整形機構也不缺,因為大量同行關門后人力市場供大于求,招聘要比以前從容得多。“

事實上,行業洗牌早已開始。而近日33歲杭州網紅小冉因抽脂感染醫治無效去世,對本就亂象叢生的醫美行業來說無疑又是一記重擊,行業洗牌的步伐有望進一步加速。

“身邊1/3的整形醫生失業”

與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韓國整形美容業相比,中國的整形美容起步晚,布局和規劃不足,很多美容醫生是外科醫生半路改行而來,而今不少已經成為醫學美容界的“大咖”。

由于粥多僧少,醫療美容機構之間挖墻腳現象也較普遍,一些從業人員的工資也借勢被推得很高。南都記者采訪中,有從業者驚嘆甚至出現了一位臨床經驗不太豐富的博士后被挖走后,月薪從2萬元倏地拔高到8萬元的極端例子。

整形醫生受熱捧的程度及薪水之高,從此前公開的就業市場也可見一斑。2016年舉行的廣東省2017屆高校畢業生醫學類急需緊缺人才專場供需見面會上,整形外科專業的研究生非常搶手,不少人還沒有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招走了。對于那些之前有過從醫經歷的研究生,有的招聘單位甚至開出了十幾萬元的月薪。

不過,昔日盛景已不再。2019年年底,張景接受了一位投資人的邀請,新開了一家醫美機構大干一場。但隨著疫情的爆發,新開機構營業停擺,工資甚至被拖欠了幾個月,一怒之下他憤而離去。在疫情的影響逐步減弱,醫美機構生意好轉之后,他驚訝地發現,工作并不那么好找。

待業那一段時間,對于早已有房有車的張景來說,更多的壓力并非來自于經濟,而是精神上的焦慮以及對前路的徘徊。“如果你不想工作,不會有那么多的掙扎;但是如果你有很強的工作欲望,又長期找不到工作,會忍不住懷疑自身的價值。”

張景粗略估算了一下,身邊有1/3,差不多10位整形醫生有過被迫待業的經歷或仍在待業。雖然他們明白匆匆往前時人生倏忽而過,駐足一會或許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和厚度,但待業時間一長,終究難以抗衡那種焦慮感。張景失業的朋友里,有不少人已經轉行了,還有人回老家去考公務員。

“整形醫生的薪酬降了三四成”

孫光(化名)是其中轉行的一位。早在疫情出現之前,他便已處于待業狀態。后來雖然去了一家整形機構,但上班不久就趕上疫情來襲,隨后被辭退。

尋找下家的過程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順利。一開始他瞄準的是大型整形機構,但這些機構要求形象周正,還要能說會道,維護好與客人的關系,相貌平平、不太健談的他自嘲這些條件均難滿足;無奈之下,他將目光投向小型整形機構,但他發現很多小機構倒閉了,即便仍在開門營業的,也不缺整形醫生,或者說不缺比他更合適的整形醫生。

在一大批同行關門歇業后,很多小型整形機構招聘時要比以前從容得多。深圳格美醫療美容診所負責人黃印資對南都記者表示:“在疫情之前,整形醫生都很貴,而且不好找。現在醫生就好招得多,特別是年輕的醫生,少的月薪1萬,正常3萬左右,以前可能都是兩三萬起步,再沒經驗的都得一兩萬元。”

他大致算了一下,同等條件下,整形醫生的薪酬降了30%--40%。由于很多同類機構關門了,疫情后他們醫院的生意并未受到多少影響,今年甚至新招了幾位醫生以滿足業務擴張的需要。

事實上,有些資金實力不那么雄厚的整形機構也不熱衷于聘請專門的整形外科醫生,他們更傾向于有客源時,請醫生來開飛刀,畢竟聘請一位專職醫生的成本更高,每月不管有無客源,都需要固定支付數萬元底薪,而請醫生過來走穴,是按手術臺數來分成。

根據中整協的數據,目前我國醫美非法從業者數量超10萬人,不合法醫生約占醫美醫生總人數的72%。同時,約有14%的合法醫師進行不合規操作。

行業不規范,提前迎來洗牌

南都記者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失業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疫情不過是加重了這一現象的嚴重程度,根源還是在于行業的洗牌。

而據天眼查專業版最新數據,2018年,醫美行業吊銷注銷企業數量為4125;2019年,吊銷注銷企業數量為7168;2020年,吊銷注銷企業數量為5854??梢钥闯?,疫情出現之前的2019年,醫美機構注銷的數量暴增,與2018年相比差不多增加了一倍。

失業了一年多的孫光,經常感嘆自己沒趕上好時候。雖然已到不惑之年,但他進入醫美行業并不算久,5年前看到整形行業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后,毅然從一家私立綜合醫院跳槽到整形機構,從頭做起。因為剛入門,這幾年每月底薪也不過兩三萬元。而今,行業洗牌后,遲遲未能找到工作的他兩個月前又回到了民營綜合醫院,干回了老本行。

醫美是個頗為矛盾的行業 ,一方面“朝陽”屬性突出,市場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據艾瑞咨詢預計,到2023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將增加到3115億元,是2019年市場規模的1.76倍;但另一方面,市場亂象頻出,猶如邁入暮年,提前迎來了洗牌。

一個備受詬病的亂象是,一些整容機構急功近利,聘請資質不夠的醫生來做整形外科手術,由此引發的醫療事故屢見報端。張景擔心,惡性循環下去,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醫療安全和質量,乃至于很多正規醫生的就業都會受到影響。

洗牌加速,前路可期

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也加速了醫美行業的洗牌進程。

2021年6 月 10 日,國家衛健委等八部委聯合發布《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決定于 2021 年 6 月-12 月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

市場對此抱以期待。東莞證券研究所一份最新的研報針對上述政策做出分析稱,從產業鏈出發,醫美上游行業集中度較高,正規產品和服務需求上升,有望推動頭部公司經營業績提升;醫美中游服務機構競爭激烈且行業較為分散,而打擊黑機構有利于頭部企業擴張,助力打造高質量的全國連鎖醫美機構,提高行業集中度,改善行業競爭格局。

深圳藝星美容皮膚科技術院長湯洪波對南都記者表示:“洗牌對于真正做醫美的、做技術的機構是有利的,被洗掉的是中間那批不懂技術,瘋狂逐利的群體。洗牌過程可能會持續5—10年,但3年后應該就能看到行業出現一個明顯的變化。”

記者采訪中,業內普遍認為,醫美機構將走向兩種形式:一是走擴張路線,往大型整形機構發展,依賴品牌度,維持穩定的客源; 另一個則是走小而精路線,有資質的、經驗豐富的整形醫生自己開門診,保障手術的質量和效果。

張景也希望,在洗牌的大勢所趨下,醫美行業能盡早走上規范之路,還愛美者一個干凈、安全的天地,也還真正有志于醫美的整形醫生們發揮所長的空間。

關鍵詞: 醫美行業 市場競爭 整形醫生 抽脂手術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