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Facebook宣布將在本月關閉其已有十年歷史的面部識別系統,刪除超過10億用戶的面部掃描數據。在關閉面部識別功能后,Facebook 將不再能自動識別用戶上傳的照片和視頻里的人。
對于這一決定,Facebook 稱,需要權衡面部識別可以提供的幫助與日益增長的對技術使用的擔憂,尤其是在監管機構尚未明確規則的情況下。當前,Facebook 正面臨國會調查和公眾質疑,取消面部識別的決定得到一些隱私倡導者的肯定。
關閉面部識別功能,超10億用戶人臉模板被刪除
Facebook 的面部識別功能于2010年12月推出,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是否開啟該功能。開啟后,Facebook 會自動識別出現在用戶相冊中的人,并建議用戶點擊“標記”好友,將他們的賬戶與人臉相關聯。并且,如果有人在 Facebook 上傳了包含某用戶肖像的照片,Facebook 會給該用戶發送通知,告知該用戶,他/她出現在了別人上傳的照片中。而關閉面部識別功能后,這些功能將都不可用。
Facebook 人工智能副總裁 Jerome Pesenti 在公司官網上發布了關閉面部識別的消息。他稱,這一變化將代表面部識別技術歷史上的最大轉變之一。超過三分之一的 Facebook 日活躍用戶選擇了開啟面部識別設置,關閉該功能將導致超10億用戶的面部模板被刪除。
Facebook宣布取消人臉識別功能。圖自Meta官網
據《紐約時報》,Facebook 現在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數碼照片存儲庫之一,而一部分要歸功于其面部識別功能。
Facebook 稱,多年來,其面部識別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給人們提供了幫助,除了為用戶提供方便的標記建議和提醒,還在其自動替代文本系統中發揮了作用。該系統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視障人士生成圖像描述,告訴他們一張照片的內容,包括照片里出現的人。而取消面部識別功能后,圖像描述將不再能告訴視障者圖片里有誰。
但是,Facebook 表示,“需要權衡面部識別可以提供幫助的特定實例與對技術使用的日益增長的擔憂。”尤其是在監管機構尚未明確規則的情況下,Facebook 做出了該決定。“在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性中,我們認為將面部識別的使用限制在一組狹窄的用例中是合適的。 ”
Facebook 所謂的“狹窄用例”指的是面部識別用于幫助人們登錄賬戶、在金融產品中驗證身份或解鎖個人設備等。Facebook 稱,在這些地方如果小心地部署面部識別,這在社會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公司將繼續研究此類應用,但將保證面部識別功能的透明度和用戶的控制權。
曾因面部識別承擔巨額賠償,在公司最大危機時選擇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 曾經因其面部識別功能付出代價。
2015年,伊利諾伊州發起了針對 Facebook 的集體訴訟,指控 Facebook 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使用面部識別技術在照片中標記人物,違反了該州的《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案》。經過長達4年的拉鋸戰后,今年2月,加州聯邦法院做出最終和解裁決,判定 Facebook 賠償6.5億美元給160萬伊利諾伊州用戶。
2019年,聯邦貿易委員會曾因隱私問題對 Facebook 處以創紀錄的50億美元罰款,當時,面部識別軟件的應用成為爭議焦點之一。
此外,在對隱私問題監管更嚴格的歐洲,Facebook 也曾碰壁。從2010年第一次推出自動面部識別功能時,歐洲的數據保護機構就曾表示,此舉是非法的,公司需要獲得用戶同意才能分析一個人的照片并提取臉部特征數據。
受一系列相關訴訟影響,Facebook 在 2019 年將面部識別標記功能由自動開啟改為讓用戶自行選擇是否開啟。但即使經歷了巨額賠償,Facebook 仍未放棄面部識別。
直到上個月,Facebook 前員工弗朗西斯·豪根向媒體泄露了大量內部文件,這些文件表明 Facebook 明知算法存在缺陷,會傳播錯誤信息、仇恨言論和煽動暴力,但為了追求利潤沒有做出任何改變。該事件立刻引起了監管機構重視,國會展開了一系列調查,Facebook 正遭遇近幾年來最大的公關危機。
Facebook 取消面部識別的決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出的。這個決定得到了隱私倡導者的肯定。美國電子前沿基金會的高級律師亞當·施瓦茨說:“在全國對這項技術日益不滿時,Facebook 退出面部識別業務成為一個關鍵時刻。”
美國多州出臺法規限制面部識別,但沒有聯邦法律
在 Facebook 之前,就有一些科技公司表達了對面部識別技術的謹慎。去年,亞馬遜和微軟都停止向警方提供面部識別技術,而 IBM 則宣布完全退出面部識別市場。這些巨頭與 Facebook 一樣,也在呼吁面部識別領域有更明確的立法監管。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在美國,已有多個城市對政府使用面部識別的行為做了限制。去年9月,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通過了一項面部識別禁令,禁止該市的政府機構使用面部識別技術,并禁止企業在公共場所使用面部識別技術,這意味著,公共場所的面部識別技術在該市被全面禁止。這項法令也被認為是美國迄今為止針對面部識別技術最激進的市政禁令。
此前,奧克蘭、舊金山和波士頓都已經禁止其政府使用面部識別技術。
美國對生物識別技術的監管可以追溯到2008年。當時,伊利諾伊州通過了《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案》(BIPA),這是美國第一個對生物識別信息收集進行監管的法案。該法案要求企業在收集個人的生物識別信息前,應以書面的形式明確告知用戶,生物識別信息如何被收集、存儲、使用,并且,只有在獲得用戶的書面同意后,企業才可以收集用戶的生物識別信息。
此后,華盛頓州和德克薩斯州也通過了類似法律對收集生物識別信息的行為進行監管。今年7月,紐約一項新的生物識別隱私條例正式生效。該法規規定,收集生物識別信息(如面部和指紋)的企業必須在門口張貼顯眼的標識,向顧客說明企業正在收集顧客的生物識別信息。
但是,直至目前,美國并沒有出臺面部識別相關的聯邦法律。Facebook 也在官網上強調了這一點,“監管機構仍處在提供一系列清晰的規則來監管面部識別使用的進程中”。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