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溫暖落坡嶺值得銘記的地方
編者按
(資料圖)
北京市門頭溝區大臺街道落坡嶺社區,位于門頭溝深山區,今年夏天,這個在北京地圖上都難以找尋,就算老北京都很少聽說過的村莊被全網刷屏了。
7月30日,由于強降雨,內蒙古烏海西開往北京豐臺的K396次列車被迫停在北京市門頭溝區落坡嶺火車站,落坡嶺社區的600多位鄉親在社區書記孟二梅的帶領下,傾其所有,對K396次列車乘客展開了無私的援助,演繹了一幕幕動人的暖心故事。落坡嶺這個大多都是老年人的深山社區,在斷路、斷水、斷電的情況下力保近千名受困旅客周全,這一無私的救援壯舉,見證落坡嶺人骨子里的淳樸與善良,而當地人在面對災難時表現出的團結和樂觀,也讓人看到基層組織凝聚人心、團結互助的關鍵力量。
如今,京津冀強暴雨過去已有一個月,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再次深入落坡嶺社區,去看看那里鄉親們的生活。
初秋,一陣清風拂過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孟二梅抬頭仰望,潔白的云朵飄浮在湛藍的天空中,遠處層巒疊嶂的山此時顯得格外高大巍峨。社區里,一排排灌木長得青翠茂盛,干凈整潔的街巷中,三三兩兩的居民愜意地坐在家門口聊天、喝茶、下象棋。此情此景,讓孟二梅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情不自禁地感嘆:“狂風暴雨終于離我們遠去,幸福寧靜的生活回歸了。”
自7月29日起,受臺風“杜蘇芮”影響,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落坡嶺是受災社區之一,在斷水斷電斷網和燃氣不足的情況下,孟二梅帶領社區所有居民向因洪水滯留在落坡嶺火車站的900多名旅客伸出援助之手,演繹了一幕幕動人的暖心故事。
從此,落坡嶺,一個與山有關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曉。
時代印記
——深愛落坡嶺這塊熱土
落坡嶺社區地處北京市門頭溝區大臺街道的山區,抬頭可見連綿起伏的山脈。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大戰備時期,北京人民軸承廠在此地建成,主要加工制造軸承、機械配件等,職工有2100多人。曾經,整個大臺地區因煤而興,因工業制造而興,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這里已沒有支柱產業。
落坡嶺社區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末,2000年由北京市規范社區建設三個社區合并而成。社區現有5棟樓房、3處平房,戶籍管理人口310戶586人,長期居住150戶300多人,管轄范圍1.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老年人居住地。
今年60多歲的居民宋長來,在這兒生活大半輩子了,親眼見證了落坡嶺社區一點一滴的變化。“我1969年就在北京人民軸承廠上班,一直到退休。住在落坡嶺的居民95%都是‘人軸’退休的職工,這個社區實際上就是北京人民軸承廠的家屬院。”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承載著大家深厚的情感,居民們都用最真摯的情義深愛著這片熱土。
像宋長來這個歲數的居民,在落坡嶺社區有很多。他們的人生與落坡嶺緊緊相連,鄰里間就像親人一樣。正是因為這種淳樸的鄰里關系,在災害來臨時刻,大家才會團結一心,迸發出愛的光芒,照亮別人。
社區黨支部書記孟二梅(左)與居民談心。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攝
此次,為救助因暴雨災害滯留在落坡嶺火車站的K396次列車900多名旅客,落坡嶺人傾其所有,無私援助,這其中的點點滴滴,見證了落坡嶺居民的慷慨和大愛。
“我們會永遠記得一起排隊打飯的那個下午,那一鍋又一鍋從鄰里搬來的食物,會永遠記得在大姨的屋子里,吃到這輩子最香的紅燒牛肉面……”
“有幸能在20歲的夏天遇到你們——一群真正赤誠的人。”
……
孟二梅從文件盒里拿出一封封感謝信,有的來自K396次列車旅客,有的來自全國各地關注落坡嶺的網友。很多人從電視上或網上看到落坡嶺社區幫助受困旅客的消息,為之動容。
“一碗熱氣騰騰的稀飯,一小碟咸菜,溫暖了多少人的心,為你們感到自豪,謝謝書記,您是一個好黨員,好帶頭人,感謝落坡嶺的父老鄉親!”這是80歲老人馬秀英發自內心的感言。
“我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沒想到受到社會各界這么熱烈的關注。”孟二梅談道。
孟二梅回憶,收到安置滯留旅客的任務時,社區停水停電沒有信號,最令她擔憂的,是幾位身患重病的滯留旅客。
為了救助重病旅客,7位社區居民冒著生命危險,將他們護送到安全地點,再由軍隊車輛將病人轉運到相應的醫院。被洪水沖毀沖斷的馬路只剩一米寬,旁邊就是滔滔洪水,但沒有一個居民退縮。
“盡管事情過去快一個月了,但想起很多細節,還是想掉眼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孟二梅幾度哽咽。
對于老年居民居多的社區而言,能圓滿完成900多名乘客的安全轉移,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但落坡嶺社區居民卻用大愛書寫了人間溫暖。
黨建引領
——開啟居民的幸福密碼
“黨在我心中”
“垃圾分類好,低碳又環保”
……
漫步在落坡嶺社區,文明標語隨處可見,路面整潔干凈,磚紅色的樓房帶來遙遠的年代感,盛開的木槿花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幾只懶洋洋的小貓躺在地上曬著太陽,好似一幅寧靜祥和的油畫。
落坡嶺社區長達30多米的文化長廊上展示著楷模事跡和好家風好家訓等內容。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攝
如此清凈優雅、和諧溫馨的社區環境,離不開社區人人共同參與。在落坡嶺社區工作了23年的孟二梅,始終帶著大家積極進行社區建設。
“社區共有7名工作人員,6名‘兩委’成員都是女性,別看都是女同志,卻撐起社區的一片天。”孟二梅介紹。
落坡嶺社區常住居民有300多人,在這些人心里,居委會是他們幸福生活的保障。
對此,今年88歲的李存雙深有體會,居委會每個人都給她帶來過感動和溫暖。
“他們像子女一樣照顧我和老伴,非常貼心,老伴身體不好,幾次去醫院,二梅書記都陪護著,真的像閨女一樣親。”李存雙說。
在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當天,李存雙的老伴生病臥床,孟二梅知曉后,立刻上門探望。
“我是誰呀?”孟二梅俯身在床旁問道。
“二梅。”李奶奶的老伴激動地回答。
“有什么需要我們做的,您盡管說哈。”孟二梅蹲在床旁輕聲說著,還順手把皺了的床單扯平。
在孟二梅看來,要讓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升高,不僅要用心服務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居民,同時也要帶領居委會工作人員不斷創新工作機制,讓群眾的滿意度、信任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孟二梅提到,黨建引領是社區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開啟幸福生活的密碼之一。落坡嶺社區采取“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充分發揮傳幫帶、示范引領作用,相繼成立了環境維護隊、治安巡邏隊、便民服務隊等。
值得一提的是,社區環境維護隊70%都是女性。黨齡60年的老黨員李存雙便是社區環境維護隊的成員之一,盡管今年80多歲,但是她依然力所能及地參加社區集體活動。
“盡管年齡大了,但是在腿腳方便的時候,還是想給社區做點有意義的事。”李存雙說,自己的舉動也帶動更多居民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
71歲的王金華在落坡嶺社區生活了40多年,退休后參加了社區環境維護隊,見證了社區環境這些年的變化。十多年來,大家開展綠化、美化工作,撿拾白色垃圾,春天修整綠地、夏天修剪樹枝,讓社區從以前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變成了現在的綠樹成蔭、花草飄香。“我們雖然在山區,卻生活得很舒服愜意。”王金華說。
社區環境維護隊志愿者在美化家園。落坡嶺社區供圖
在社區工作者看來,傾心服務社區每一個居民,關愛社區困難群體,幫助居民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是她們的責任與義務。
李景芝在落坡嶺社區工作了近10年,主要負責黨支部宣傳、社區環境、殘疾保障等工作。李景芝本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作為社區工作者,她對大家用心用情,和居民相處得就像一家人。居民呂師傅患有嚴重腦梗,袁阿姨患有嚴重小腦萎縮,且都是空巢老人,需要特別關照,李景芝每周都入戶探望他們,看到他們無恙才心安。
“我們每天上班都會相互交流,了解居民情況,安大爺出來了嗎,付嬸今天買菜了嗎,怎么沒看到秦嬸,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如果一天沒看到他們,必須安排人前去看望。”孟二梅說起居民的事,滔滔不絕。
居民們參加社區舉辦的家長學校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活動。 落坡嶺社區供圖
對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獨居者和殘疾人的情況,居委會工作者了如指掌。社區有個老人患有嚴重的阿爾茨海默病,兒子暫時無法照顧,社區干部便每周把藥分好,按時按點讓老人吃藥,并幫忙買菜做飯,直到三個月以后,老人被兒子接走。
社區離城區有60多里路,有老人突發疾病,會第一時間給社區干部打電話,干部聯系急救車將老人送到醫院,與他的兒女交接好才會回來。這樣的事,她們堅持做了20多年。
如果說關愛老人是社區工作人員普遍的牽掛,那么在婚俗改革、家風家教建設方面,落坡嶺社區也做得有聲有色。
今年4月,落坡嶺社區一對新人便舉行了一場簡約又不失浪漫的婚禮。“講排場、比闊氣,大操大辦的婚禮會帶來不好的社會風氣,攀比送人情等陋習在一定程度上會打破淳樸的鄰里關系。”孟二梅介紹,近年來,落坡嶺社區將移風易俗、勤儉節約納入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程序進行了簡化,減輕了居民們的經濟負擔。
在落坡嶺社區長達30多米長的文化墻上,記者看到了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向道德模范學習、弘揚英雄人物事跡和好家風好家訓等內容。
日常生活中,落坡嶺社區為居民組織了“落坡嶺社區家長學校——育兒沙龍”“傳承中華剪紙文化、弘揚華夏剪紙藝術”“鄰里健康步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其中,剪紙藝術等中華傳統手工課程,受到很多居民的歡迎。孟二梅說:“社區開始組織大家學習剪紙時,很多人根本無從下手。因為年紀大,視力又不好,剪出來的物件不成型,但通過老師不厭其煩的講解,手把手地示范剪紙,居民終于樹立信心,連續兩次的剪紙活動,很多居民剪出來的東西都栩栩如生。”
文化活動不僅為社區生活增添了樂趣,也讓住在落坡嶺社區的居民達成一個共識,社區是一個大家庭,居民都是相親相愛的家人。
美好愿景
——山青水綠的紅火日子
落坡嶺社區依山傍水,永定河水庫和風沙線路、門大線路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社區周邊,火車來來往往穿梭而過的隆隆聲,也增添了落坡嶺幾份詩意。
二十多天過去,洪水沖刷過后的痕跡正慢慢被清除。
“洪水退去后,排澇、清淤、清除垃圾、消殺等,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孟二梅介紹,最讓她棘手的是如何處理數量極為龐大的生活垃圾,為了保障居民生活衛生安全,居民每投放一次廚余垃圾,就需要灑一次消毒液。
每天,社區工作人員深入每戶了解情況,挨家挨戶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分片分戶進行消毒并宣傳疾病防控,全力做好受災家庭的慰問和安撫工作。
抗洪搶險期間,落坡嶺是通訊中轉站、物資中轉站、臨時指揮部,洪水退去后,社區主路淤泥大約有50厘米厚,經車輛來回碾壓后變得異常堅硬,用鐵鏟根本鏟不動。
“社會熱心人士馮瑞亮調來14名工人,足足鏟了兩天才完成。后來順義區委、區政府又派來34名環衛工人為社區開展為期兩天半的梳洗打扮,才有了你們今天看到的干凈整潔新面貌。”孟二梅感慨地說。
社區全體居民從安置點回來后都積極投入重建家園的行列。
社區居民在門前擇菜。
“我們社區的凝聚力非常強,大家都希望生活的家園干凈整潔,所以干起活來特別賣勁,個個奮勇爭先、積極擔當作為,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昔日干凈美麗的家園。”安秀芬說自己是環境維護隊的志愿者,她和老伴連續三天都在做社區清掃工作。
“清淤很艱難,天氣炎熱,但是每個人都很有社會責任感,自己能做的事都是盡力而為,在這次大災面前,只要我們自己能干的,堅決不給政府添麻煩。”孟二梅常常被居民的行為所感動。
這些天,社區居民在裝扮自己的家園,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他們掃地、修剪樹枝,忙得不亦樂乎,好一派風光恰好人勤勞的場面。
“希望社區的醫療設施能夠得到完善,方便社區人民群眾看病就醫,也希望我們國家越來越昌盛,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談起未來,孟二梅高興地說。
記者手記
立秋后的一個清晨,記者驅車進入落坡嶺,沿途看到道路作業的鏟車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災后重建工作,去往落坡嶺的部分道路已恢復通車,但還有部分路段還在修復中。
第一次走進落坡嶺社區,會被眼前的巍峨青山和涓涓溪水所吸引。這是一片風景醉人的地方,這里一山一水賦予了居民如山一樣的厚重淳樸,如水一樣的善良真誠。他們團結一心,慷慨無私幫助受困旅客,儼然也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居民幸福和諧的生活來自哪里?社區建設得好不好?如何營造全齡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落坡嶺社區居委會大多是女性,她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社區工作人員的職責,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認可。
危難之時,人人伸出援手,才有了在電視上看到的落坡嶺社區居民幫助受困旅客的感人場面。
“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關注群眾的急難愁盼,解決民生問題,是我終生奮斗的目標。”這是孟二梅的心聲,這又何嘗不是全國社區黨組織書記的心聲呢?(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高亞菲)
來源:中國婦女報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tp錢包官網下載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