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周,2020~2021賽季的英超聯賽即將拉開帷幕。
然而,等待國內球迷的卻是英超官方突如其來的“拋棄”——至少英超聯賽前幾場比賽,國內觀眾無轉播可看。
一場無可避免的糾紛
矛盾最先由英國媒體公開化。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Martyn Ziegler透露,“由于拖欠英超官方1.6億歐元的版權費已達半年之久,英超將考慮停止與PP體育的合作。隨后英超官方發布了公告,終止與中國轉播商的合作關系。
英超官推宣布與PP體育解約截圖
雙方的合作始于2019年7月,PP體育豪擲5.3億英鎊摘得英超2019~2022三個賽季的中國獨家轉播權——這一價格相當于英超此前版權周期的12倍,創下了英超海外版權價格最高紀錄。
彼時,PP體育向英超官方支付2.65億英鎊先期資金后,合同約定:PP體育要在2020年3月繼續向英超支付三個賽季總合作金額的30%,即1.6億歐元,也就是達到三年合作金額的80%付款,約合4億英鎊。
虎嗅向PP體育核實相關情況時,對方表示,“其實,這個事情談判了挺久,3月疫情嚴重時雙方就開始接觸了。”
現在看,PP體育與英超官方的談判細節暫未可知,但雙方終究是談崩了——這才致使合約在英超聯賽新賽季開始前十天,戛然而止。
英超官方在聲明中的理由非常直接,PP體育到了約定付款期遲遲拖著不給錢,自己才被迫解約;PP體育也叫苦不迭,明明已經支付了3個賽事周期50%總費用,后續不過想在繼續支付費用問題上友好協商能否“打個折扣”,結果英超直接撂挑子了。
一位關注體育產業律師對虎嗅表示:“疫情造成的影響之前肯定沒有遇到過,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在外界不清楚雙方合同細節,如是否就極端情況有補充協議的前提下,應該看雙方的行為是否符合合同本身。”
PP體育聲明
而且,他對PP體育后來的聲明也頗感疑惑,“PP體育在聲明中說‘雙方對版權價值判斷有分歧’,難道當初簽訂合同時三年的版權價值沒談妥嗎? 如果PP體育拿疫情當做違約借口,英超解約完全沒問題,因為PP體育不付款就是違約在先。”
當然,站在上帝視角充當理中客對PP體育也不夠公平。
因為按照慣例,球隊中球員空轉期都會面臨降薪。如今疫情重創體育產業,上下游的所有角色——從賽事版權購買方到體育媒體,再到票務公司、衍生品銷售平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轉播平臺作為損失最為慘重的上游,就轉播費與賽事版權方“討價還價”完全在情理之中。
《新華網》亦相關文章中寫道,“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轉播商們紛紛采取拒付、延期版權費等方式來緩解壓力。擁有北歐地區英超版權的Nent集團也曾在停賽期間要求“根據合同條款賠償”。
英超官方的“兩副嘴臉”
其實,今年此類糾紛并非孤例。
5月9日,《米蘭體育報》報道,天空體育就致信意甲聯盟和20家俱樂部,表明他們不會如約支付第六期和最后一期的轉播費。
6月,英超和天空體育達成協議,退還1.7億英鎊轉播費。條件是延期至2021/2022賽季結束,在此之前天空體育正常支付預訂費用,從而保護英超和各俱樂部的現金流。也就是說,在天空體育將付款方式變成延期退款條件下,英超官方同意了重新商定轉播協議。
如此看來,英超對轉播版權費用也不是完全不能通融,畢竟體育賽事與轉播版權本質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不是零和博弈。
至于為什么英超官方對待中外合作伙伴表現出“兩套嘴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PP體育與天空體育同英超官方談判的時機不同。
PP體育完全可以在合約簽訂時或聯賽停賽期間主動與英超官方協商轉播權的價格問題,結果現在到了賽事恢復階段,PP體育逾期不支付既成事實后,不僅錯失了最佳談判時期也完全喪失了主動權。
某平臺前體育賽事版權負責人就對虎嗅表示:
“對于國際賽事的轉播權益,平臺應該提前多做幾套預案,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做最壞的打算,有兜底的能力。
否則,賽事臨近生變,平臺礙于前期大量投入的資源,比如運維人力、為賽季比賽配備解說、提前準備足夠CDN帶寬、規格足夠的新演播室等會處于被動,后續只能跟隨對方的行動一直做補救動作。”
PP體育平臺上的會員就比較慘了,既然現在雙方終止合同,用戶肯定無法通過PP收看合法轉播內容,忍不住的話只好自尋辦法。
要是拿用戶權益受損說事的話,PP體育是和視頻用戶簽約唯一的相對方,即使在假定英超有過錯情況下,用戶也只能向PP主張觀看權利,PP在承擔向視頻用戶的合同責任后再向英超主張權利。
其次,PP體育或許已經喪失了與英超繼續合作的能力。
按照合同,PP體育需要馬上向英超官方支付大約13億(1.6億歐元)人民幣的版權費,這筆錢對于其背后的“爸爸”蘇寧集團而言,或許已經變成了一筆“無法承受之重”的支出。
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上半年度業績
近幾年,蘇寧集團的主營業務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之所以能讓報表看起來連年盈利,不過是蘇寧易購通過剝離一些虧損業務或出售投資股權達成的效果。
這種賣業務撐門面的做法在資本高歌猛進、企業快速擴張的情況下非常普遍,而一旦遭遇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致使大環境惡化后,很容易因為某塊業務的拖累在集團層面產生連鎖反應。
所以,在PP體育不能如期支付英超版權費之前,社交平臺上已經傳出過“蘇寧足球俱樂部拖欠球員薪資”、“江蘇蘇寧存在欠薪三個月和拖欠獎金”的新聞。
也就是說,即便天空體育那種先支付后延期退款的模式,蘇寧也是無法接受的,那它自然沒法像天空體育一樣用續約的理由促使英超在價格上讓步。
“物化”的足球只剩商業
拋開以上層面的考量,英超官方之所以能和天空體育友好協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考慮到賽事對整個足球文化、粉絲尊重等方面的影響。國外足球產業和轉播市場是共生共榮的關系,每個商業角色彼此關聯,所以容易互相妥協。
但英超與PP體育的合作,完全不存在這方面的困擾——國內的轉播版權不過是一門粉絲生意,平臺鉆營流量層面的精巧算計,版權方自然沒有把你當做穩固的長期合作伙伴,更像是一錘子買賣。畢竟,在沒有更多深入合作的前提下,短期利益就是最大利益。
差異的背后,是我們已經習慣將足球“物化”而非“人性化”。
體育運動追求自由和極限的狀態,運動員理解力的天花板決定了在球場的爆發力。而我們長期受集體主義馴化,文化上并不鼓勵個人層面的探索,人的個性、天性也被壓抑,至今大部分人也不認為一項運動能稱之為“事業”,被一生熱愛。
用一位球迷朋友的話說就是,“國內球員踢球都有一套運行邏輯,會潛意識做處理預案,他們自始至終不過把比賽當做一項任務去完成。”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球員只會表演規定動作,踢起球來一板一眼浮于表面,一個個好像都在完成固定動作——因為他們上了球場只會用規則處理球,而國外優秀球員都是用下意識決定意識,每一刻都在釋放運動的天性。
其次,如今的年輕人、甚至足球上下游產業從業者,大多都缺乏熱愛。
王健林當年接受采訪時得意的說過:“萬達隊一有比賽,街上連的士也沒有了,都看球去了。萬達一贏球,餐館全火,從禮拜一一直講到禮拜四。鼎盛時期,大連成建制的球隊有2000多支,即使基層足球教練,找媳婦都特別有優勢。”
如今,這種全民狂熱簡直難以想象。
《摩登中產》在此前文章中曾寫道:
“徐根寶95年帶申花奪得甲A冠軍后,虹口體育場3萬人高呼“根寶國寶”,黃浦區獎勵他一套三室一廳,還特批了一個滬A車牌。
他以一己之力改變著上海男人形象,儒雅,強力,就像《皇家特工》里的老年紳士,尊崇禮儀,又擅長戰斗。”
徐根寶訓練前動員會
坦白講,如今我對中國足球已不抱任何希望,但提及徐根寶這樣追夢式的悲情英雄,還是會發自內心欽佩。他當年要在崇明島建立中國曼聯,自己何嘗不是“中國的弗格森”呢?正是他一手帶出了武磊、張琳芃。
所以,國內足球被充分“物化”完全是咎由自取,整個足球產業鏈給人感覺就在做揠苗助長的工作,資本從進來的那一刻開始,臉上就寫滿了浮躁。
前《南方體育》總編輯龔曉躍說:“至少我了解的,沒有‘純粹’因為喜歡足球而巨資投入的老板。足球帶來的社會資源、商業利益、廣告效應、社會和政治影響力,才是老板們在綠茵場上前仆后繼的終極動力。”
2016年樂視運營中超第一個賽季結束,中超13.5億版權,只回了5000萬投入,一年虧損13億,氣的孫宏斌跳腳:“做這個事兒就是神經病!”
然而,樂視體育剛拿到中超兩年版權,2016年B輪融資原打算融30億元,最終卻輕松拿到80億元,不僅套住了王思聰,還讓劉濤、張藝謀、王寶強、黃曉明等一眾明星賠光了血汗錢。
站在資本市場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買個體育版權13.5億,賠13億,但是在資本市場回報超過50億,你說這筆賬該怎么算?
“在綠茵場上滾動的不是足球,而是黃金。”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曾如此表述過。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中超版權能賣到80億,為什么蘇寧體育要5.3億英鎊搶英超版權,為什么騰訊體育要以5年15億美元續約NBA。
騰訊體育運營總經理趙國臣此前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就曾表示,目前市場被大量非商業邏輯所左右,市場很畸形。“很多版權被炒上了天價,投入100元回報1塊錢,甚至1塊錢都賺不到,還有很多人在競爭,最終傷害的還是這個行業。”
一名資深體育記者則對虎嗅分析,“蘇寧此前大肆搜刮版權,不計成本的抬高版權費,當時是想借助體育為蘇寧易購發展增加客流量、曝光量,從而讓自己的核心電商業務實現超車的可能性。”
當年恒大坐擁千億收入的城市綜合體業態,結果恒大奪冠后,依托阿里龐大的零售能力,恒大冰泉一個月的訂單就57億。
不過,在樂視已經證明過,虛高的版權費難以通過轉播收入覆蓋掉成本的情況下,蘇寧集團仍舊高價買版權,就有點騎虎難下的味道了。
整個蘇寧生態中,PP 體育缺少流量入口,觀眾基本上都是核心體育迷,天花板低不說還難擴張,在運營能力難追“優愛騰”情況下把攤子鋪這么大,結果就是中超聯賽成績被恒大、上港等壓制,視頻又面臨高企的版權壓力。
說的直接點,蘇寧一開始就高估了體育賽事對電商業務的加持能力,此前那套“通過體育為電商賦能”的商業模式基本上宣告失敗。
更糟糕的是,PP體育手里還有2018-2023賽季德甲、2018-2021賽季法甲和2018-2021賽季歐冠的獨家媒體版權、2017-2027賽季中超賽事版權。據不完全統計,PP體育一年在采購版權上就要花費至少34億人民幣。
原本英超版權問題處理的好還能為應對其他版權爭議留后路,如今局面僵化到無法逆轉的地步只能讓自己更加被動。
正如英國《每日郵報》在報道中所說,“(PP體育與英超的糾紛)可能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注:虎嗅作者林華、資深體育產業記者朋友(不愿具名)以及3位體育平臺相關人士(不愿具名)亦對本文有所貢獻。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