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水稻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懷化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悠久的中華稻作文明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下七千年,古今兩神農”,位于五溪大地的洪江市安江鎮,孕育了絢爛多姿的農耕文化。在安江鎮境內的高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將中華文明史上溯到7800年前。
【資料圖】
70年前,青年袁隆平踏進與高廟文化遺址隔江相望的安江農校,在這里開始了長達37年的雜交水稻研究生涯,并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從此,“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
為紀念袁隆平院士和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金秋時節,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省文聯、湖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與懷化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將于9月4日在北京音樂廳首演,于9月13日、9月15日在長沙、懷化各舉辦一場,用音樂傳播“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中國·懷化”城市品牌形象。
從今天起,懷化日報和懷化新聞網、掌上懷化APP陸續推出“懷化問‘稻’”系列報道,追溯懷化稻作文明的悠久歷史,講述五溪兒女扛起“雜交水稻發源地的責任擔當”,以為糧食安全做貢獻為己任,矢志不移,接續奮斗,走出了一條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稻”路。
懷化問“稻”——稻源篇
懷化日報社全媒體特別報道組 肖軍 黃莎
懷化,中華稻作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世界雜交水稻的發源地,袁隆平從這里走向世界。
為紀念袁隆平院士和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從9月4日起,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省文聯、湖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與懷化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將在北京、長沙、懷化三地分別舉行。
《稻花飄香》《媽媽,稻子熟了》《美麗鄉村》《山的那邊是海》........一首首帶著民族旋律的音樂,講述袁隆平院士的家國情懷,為世界糧食安全的奮斗旅程,展示新時代的五溪兒女傳承袁隆平精神,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新作為。
透過這些與稻有關的美妙音樂,我們了解到這方充滿靈性的山水之地,與水稻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
高廟文化遺址發掘出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將中華文明史上溯到7800年前
(金秋時節,走進洪江市安江鎮岔頭鄉巖里村,這里草木蔓發,滿眼蔥蘢,沅水舒展,緩緩流淌。)
金秋時節,走進洪江市安江鎮岔頭鄉巖里村,這里草木蔓發,滿眼蔥蘢,沅水舒展,緩緩流淌。沿著山路拾級而上,穿過一座石橋,400多年的古樹參天挺拔,石碑上“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大字赫然入目,塵封數千年的高廟遺址靜臥在此。
從1991年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進行了3次考古挖掘,出土各類遺存數萬件,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該遺址命名的高廟文化,集中展現了距今7800年至6600年間中國史前文化的絢麗畫卷,綻放出中華文明的一縷曙光。
(與高廟遺址隔江相望的安江農校紀念園,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這里從事教學及雜交水稻研究長達37年,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
在安江農校紀念園內的“雜交水稻紀念館”,一幅碳化谷粒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當時考古人員在現場挖掘出的碳化稻谷粒,這些谷粒距今已有7400年,它的面世也將中華文明史上溯到7800年前。
高廟遺址的發掘,解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再現了史前宗教祭祀場景,是研究古代先民食物結構、農業起源的珍貴資料,為揭示沅江流域史前農耕文明起源與演進找到了一把寶貴“密鑰”。
主持高廟遺址發掘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原主任、二級研究員賀剛介紹,在距今7400年前的高廟文化中發現碳化物谷粒,并在高廟先民的石器上發現了薏米的淀粉粒、蓮子,這都反映了當時的民眾食物來源,采集和漁獵是主要的生存方式。
據資料顯示,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6800年,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良渚文化可早到距今約5300年,而高廟文化的年代上限到7800年,對中華文明起源有何重要意義?
“高廟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賀剛認為,高廟文化先民的諸多初創與發明構成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元素,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息息相關。諸多跡象表明,以沅水流域為中心的高廟文化分布區,很可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賀剛介紹,出土遺物的迄今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和各類人工物品,也反映高廟文化先民對天文、歷法、美術構圖等認知的圖像,堪稱中國史前人類的藝術經典和思想寶庫。
可以說,高廟遺址呈現了史前農業文明豐富的社會形態,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極大地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
炎帝故里“會同新說”,印證稻作文化在懷化源遠流長
(從會同周邊的洪江高廟和靖州竹蓬及中方高坎垅等遺址考古發現的稻作文化遺跡,印證了炎帝神農氏以連山為中心,不斷向周邊發展的足跡。)
穿越歷史的長河,懷化的稻作文化不止于高廟文化。
21世紀初,中國掀起了一場“炎帝熱”,其中最吸人眼球的當屬懷化學者提出的炎帝故里“會同新說”,而且也是這場“炎帝熱”的熱源。
懷化學者從古地名、地形地貌、考古發現,佐證中華民族這一始祖在會同的證據。
在會同,發現的新、舊石器遺址有10處。考古發現證明,會同連山一帶在五萬年至十萬年前有古人生存和繁衍,到炎帝時代已經遍地炊煙,并達到了較高的文明程度。
(在距今7400年前的高廟文化中發現碳化物谷粒,并在高廟先民的石器上發現了薏米的淀粉粒、蓮子,這都反映了當時的民眾食物來源。)
從會同周邊的洪江高廟和靖州竹蓬及中方高坎垅等遺址考古發現的稻作文化遺跡,印證了炎帝神農氏以連山為中心,不斷向周邊發展的足跡。
史載,炎帝神農氏在中國歷史上有包括創立稻作農耕文化“十大功勞”。如今,在會同這塊神秘的土地上,都可以找到這“十大功勞”的遺跡遺風。
記者在會同采訪,發現這里仍保留著對炎帝神農氏原始崇拜的古風。
會同一些村寨每年秋收后,為感謝神農保佑得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祈求來年的好收成的一種祭祀活動,選擇一個有大月亮的夜晚,地點在村外的“賓綏閣”。村里16歲以上的男人必須參加祭祀活動,祭品是“三牲——雞、魚、豬腿”和新收獲的稻谷、玉米等糧食以及香紙等。
在中國歷史上,炎帝出生素有南北兩說之爭。通過幾千年的爭論和研究,炎帝出生地“南方說”日益被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同,但多年來“南方說”沒有具體的載體,為此不少學者在我國孜孜不倦地尋找遠古炎帝的蹤跡。
炎帝出生地“會同新說”,填補了“南方說”的空白。中華炎帝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震中到會同考察后認為:“炎帝故里會同新說證據充足,可備一說,并是很有生命力一說”。
對此,有專家綜合洪江高廟遺址等一系列考古證據,作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距今的5000多年前至1萬年期間,炎帝氏族是一個在洞庭湖地區發明了稻作農業的部落,而大約在5000多年前,炎帝和神農氏族帶領他的軍隊沿沅江而下,以洞庭湖濱為基點,并越過洞庭湖北伐,后來成為包括中原地區在內的天下各部落的軍事聯盟首領。
炎帝故里“會同新說”最終是否成立,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但懷化稻作文化歷史之悠久,確是不爭的事實。
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讓中國稻種造福世界
走進新晃侗族自治縣侗藏紅米種植基地,金黃色的稻谷長勢喜人,一陣微風拂面,空氣、水汽混雜著稻花香,讓人清新舒適。
在侗鄉新晃,這種紅色米粒的稻谷,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種營養的美食,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入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錄。
秋風送爽。在芷江侗族自治縣最高峰西晃山腳下的千丘梯田,金燦燦的稻谷從山腳一直蔓延到山腰,似給青山圍上了一條金黃的圍裙,稻穗低垂,隨風搖曳,芳香彌漫。
一方水土養一方好“米”。這里產出的稻米,細如美腰,晶瑩剔透,煮成飯白如凝脂,軟硬適中,清香可口,被當地人稱之為“玉腰米”,曾是歷代朝廷的貢米。沈從文在《沅水上游幾個縣份》中寫道:“芷江……又出產好米,西望(晃)山下有一種特別玉腰米,做飯時長到五分。”。
農以種為先。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懷化人民一刻也沒有停止對稻種的探索,銘刻下稻作文明奔騰向前的壯闊畫卷。
如果說,高廟遺址、炎帝神農氏解開了五溪大地稻作文化的神秘面紗。那么,袁隆平院士在這塊土地上的艱辛探索,便是人類稻作文明的歷史傳承。
無獨有偶。與高廟遺址隔江相望的安江農校紀念園,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這里從事教學及雜交水稻研究長達37年,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演繹了“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傳奇。
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到超級雜交稻;從700公斤,到800公斤,到900公斤,到1000公斤,雜交水稻研究跨越了半個世紀。每一次跨越,都是一個奇跡。
雜交水稻研制成功,不僅源于袁隆平院士維系國家糧食安全的赤誠初心,也因這里是“物種變異的天堂”,具有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
“袁隆平院士在安江研究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有淵源的。”賀剛說,洪江市安江等地屬長江流域以南,氣候比較溫暖濕潤,適宜水稻生長。
縱觀“一粒種子”在懷化的前生今世,稻作文化厚重與綿長,無不凝結著五溪兒女的智慧和汗水,他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過去,也正在接續奮斗中開創美好未來。
來源:懷化日報
關鍵詞: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tp錢包官網下載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