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社會的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霧霾等環境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引起全社會相當程度的重視,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已迫在眉睫。考慮到環境治理所耗費的龐大資金,綠色金融概念應運而生。目前,我國主要的綠色融資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
(一)綠色信貸:規模穩定增長
近年來,國家開發銀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踐行綠色信貸,圍繞流域、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十大節能工程和清潔能源,工業污染治理和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綠色信貸規模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信貸規模從2013年的5.2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9.85萬億元,占貸款總規模約9%,2019年前三季度,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1.2%。
分用途看,截至2019年9月末,綠色交通運輸項目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項目貸款余額分別為4.32萬億元和2.4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和7.9%,較2018年末分別增加4900億元和3500億元。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4.71萬億元,同比增長11.9%,較2018年增加5100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2.98萬億元,同比增長6.8%,較2018年增加3700億元。
(二)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
2019年1-9月,我國共有90家發行人發行綠色債券(不含資產支持證券,以下如無特殊說明均不包括資產支持證券)120期,發行規模達1976.77億元,較上年同期(58家、68期和842.58億元)均有明顯增加,其中60家為綠色債券新增發行人,綠色債券市場參與主體不斷增加;此外,2019年1-9月,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19單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為274.60億元,較上年同期(10單、65.03億元)均有所增加。
2016年-2019年9月30日,我國共有218家發行人發行綠色債券384期,發行規模達7938.01億元;共發行51單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為629.00億元。
1、債券品種:金融債發行規模和期數遙遙領先于其他債券品種
從2016年到2019年9月債券發行品種來看,金融債發行規模和期數遙遙領先于其他債券品種,始終位于第一階梯;企業債、公司債、私募債、資產支持證券和中期票據都在第二階梯縱隊上。2016年-2019年9月,我國65家商業銀行累計發行了127期綠色金融債券,發行金額達到4766.2億元。
2、信用級別:綠色債券的整體信用等級較高
從債項和主體等級來看,在2016年-2019年9月發行的所有債券中,債項級別為AA+及以上級別合計占比85.87%,其中AAA級占比73.4%,綠色債券的整體信用等級較高;對所有發行主體中,AAA級別占比50.78%,AA+級別占比21.61%,發行方仍集中于高評級信用主體。
3、募集資金用途:用于清潔交通和清潔能源的占比最多
在2016年到2019年9月發行的所有綠色債券中,用于清潔交通和清潔能源的占比最多,分別占到20.1%、20.07%;其次是污染防治,三者占比達到55.75%,較上月提高0.94個百分點。
4、行業分布:商業銀行發行的綠色債券數量和規模斷層領先于其他行業
在行業分類中,商業銀行發行的綠色債券數量和規模斷層領先于其他行業,建筑與工程、電力行業規模和數量也較為可觀。
5、地區分布:北京市發行綠色債券數量和規模最多
從地區分布來看,北京市發行綠色債券數量和規模最多,2016年-2019年9月,27家企業累計發行量80期債券,規模達到2072.3億元,發行規模是其他地區的數倍。另外,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等經濟大區發行的規模和數量也較為可觀。
6、發行主體:國有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數量斷層領先于其他屬性企業
發行主體分為國有企業、公眾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國際機構、地方政府。從不同發行主體上發行的數量來看,2016年-2019年9月國有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數量斷層領先于其他屬性企業;從不同發行主體上發行的規模來看,國有企業和公眾企業發行規模遙遙領先于其他屬性企業。
二、我國發展綠色金融存在的不足
(一)標準體系未形成系統
首先,綠色項目未形成統一的界定標準。目前對于綠色債券的綠色項目界定標準存在人民銀行《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與發改委《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兩個版本,即對綠色項目的界定范圍存在一定差異。如人民銀行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將綠色債券項目分為6大類31小類;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則包含12大類。
其中被發改委列入綠色債券項目范圍的技術產業化、節能環保重大裝備等項目,未出現在人民銀行的目錄中。導致同一綠色項目在不同監管下的標準不統一,給市場參與主體造成一定困惑。
此外,缺乏廣泛認可的綠色認證及評級標準。對于綠色認證及評級,現以民間機構和企業自發探索為主,導致不同的機構采用的認證標準均不相同,認證評估的結果以及評估報告的表現形式也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形成的結果現已具體運用到綠色金融業務當中,對投資者進行投資造成了一定阻礙。
(二)信息披露標準以及共享機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及共享機制,導致信息不對稱,為綠色投融資帶來困難。因缺乏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各企業信息披露形式及內容不盡相同,這一方面造成了企業為維護自身形象在披露的信息中存在避重就輕、選擇性披露等問題;另一方面導致披露的信息質量不高,且不具有有效的可比性,這些因素增加了評估機構的評估難度,同時降低了投資者對其進行投資的欲望。
同時各政府部門間相關信息的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完全,沒有統一的綠色信息發布與查詢平臺以及綠色項目信息數據庫,導致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碎片化等問題,增加了機構、投資者等搜尋、識別綠色項目和綠色債券的成本。
(三)激勵及約束政策不完善
我國目前主要靠政府貼息、補貼等政策來提高綠色產業的經濟價值,支持力度相對較小,且由于申請貼息的手續較為復雜,導致數量大、涉及面廣的中小型企業無法享受到綠色金融相關政策所帶來的紅利,未對金融機構、企業形成有效的激勵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約束機制,目前所發布的綠色金融標準沒有對融資渠道達成全面覆蓋,例如綠色信貸標準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了約束,但企業仍可通過其他的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而未約束的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商業利益的目的,繼續對界限不明確甚至污染項目給予金融支持;甚至一些污染企業將自己的項目包裝成綠色項目,以獲得融資,未達到環境保護及治理的目的。
三、綠色金融業未來展望
(一)產品體系將更加豐富,結構將更加合理
綠色信貸市場將穩健發展,為綠色企業和項目持續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融資;綠色債券市場將結束前期的超高速增長,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受到較低融資成本的鼓舞,企業和金融機構發行綠債(尤其是海外綠債)的步伐有望加速;碳市場將走向規范和統一,由此衍生出的期貨交易,將成為地方綠色金融發展的亮點;綠色指數等量化產品和工具也將日趨豐富,引領責任投資走向主流。此外,在全球各國環境信息披露實踐較少的背景下,我國信息披露機制有望成為“國際機制”。
(二)綠色金融跨領域拓展將不斷深入
當前,全球經濟正在經歷復雜而深刻的變革,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正在改變著市場運作的方式和規則,綠色金融與新興領域的相互融合也將創造出更多的新機遇、新市場和新產品。比如,綠色金融與“一帶一路”的結合將會日益緊密,綠色金融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產品和信息的支持,而借助“一帶一路”平臺,中國綠色金融也有望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再比如,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將有望解決綠色金融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市場流動性較低等關鍵問題,區塊鏈等技術將會運用在碳市場交易、綠債存續期管理等場景中,促進綠色金融產品的繁榮和發展。
(三)地方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將步入迅速發展期
五個地方試點(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的推出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由“頂層設計”階段步入了“創新實踐”階段,在積極、靈活的試點區政策引導下,各試點將有望探索出一系列有針對性、有特色、可推廣、小而精的發展案例,在此過程中,地方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也將步入迅速發展的高峰期。
本文章為WEFore原創。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