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人民的名義》、《軍師聯盟》、《吐槽大會》等一系列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的熱播,文化金融產業受到業界關注,資本追逐的勢頭更盛。金融機構如何選擇文化產品和企業,預測其成長性?文化企業怎樣持續經營,避免曇花一現,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直面的問題。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日前,杭州銀行北京文化金融事業部掛牌,又一家金融機構正式進軍文化金融產業。早前,民生銀行建立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平安銀行建立醫療健康文化旅游事業部、濰坊銀行建立文化金融事業部;工商銀行、北京銀行等,在各地區建立文化特色支行。
在杭州銀行北京分行行長陳嵐看來,金融機構選擇文化產業客戶有四個維度。首選作品是文化企業的基礎,要體現時代精神和文化自信,符合市場和觀眾的文化需求;其次是挖掘人的核心作用,好的IP資源是“礦產”,如何挖掘、包裝、產業化運作,需要團隊協作;三是知識付費是文化公司匠人、科技、產品的具體體現,2015年全網內容付費用戶0.48億人,到2018年預測將接近3億人;四是重視“二八定律”,在每個細分領域有幾家企業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粘性一旦形成將獲得競爭優勢,但“頭部”效應又不是固化的。
“再小的企業在自己的賽道中都有存在的必要,大量的中小文化企業亟待金融服務,但不被傳統信貸所接納,這為債權合作及投貸聯動帶來機會。”他說。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文化企業多數規模較小,實力不強,還沒有整合形成產業競爭力,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文化企業的融資信息與金融服務之間難以實現快速對接;商業銀行僅靠貸款利息收入,無法覆蓋文化企業可能產生的高風險;無形資產評估交易體系不健全,知識產權質押制度不完備,制約了文化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發展。
陳嵐認為,金融機構為文化產業提供資金“活水”,不能僅是簡單粗暴發放貸款,而要將債權與股權相結合,對應企業成長周期匹配資金需求,進行現金流結構的債權融資,在固定利息收入的基礎上,尋求分享股權增值收益,將多方利益最大化。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