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萬億,第二和第三支柱作為居民個人的養老金,規模合計4.5萬億,占比僅為2%左右。而美國第二和第三支柱規模合計35萬億美元,占美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比重的24%。”12月25日,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上表示,我國養老金融面臨全社會養老金規模占GDP比重偏低;第二和三支柱占個人金融資產比重過低;養老金投資于權益市場的比例偏低;以及未富先老隱憂,養老金融亟需彌補短板等四大挑戰。
老齡化加速而至 撫養比快速上升
(資料圖)
“中國在老齡化進程中三個超預期,不管做投資還是經濟政策,我們關注預期,但是更關注超預期”。潘東認為,三個超預期分別為:出生人口超預期下滑,預計今年跌破1000萬;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老齡化的同時疊加青年失業率快速上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出生人口1062萬人。根據部分地區公布人口數看,預計今年我國出生人口繼續下滑10%左右,預計將為950萬左右,這將是建國以來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今年人口數量很可能負增長。尤為緊迫的是,出生人口下滑疊加老齡化加速,致使撫養比(指社會勞動人口與被撫養人口的比例。撫養比越大,表明勞動力人均承擔的撫養人數就越多,即意味著勞動力的撫養負擔就越嚴重)快速上升,當前我國撫養比在0.43左右,根據OECD的預測,中國未來10年撫養比快速上升11個百分點到0.54。
“出生人口下滑是大家預見到的,但是超預期的下滑是前期大家沒有預測到的。”潘東表示,2021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01億,高于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四大經濟體總和(1.94億)。以老齡化率的變動來看,2017-2021年我國每年提高0.68個點,高于韓國的0.65、日本的0.42,在主要經濟體中增速居于首位。
一方面是老齡化加速、撫養比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疫情沖擊下經濟增速放緩,并疊加青年失業率上升。
2015-2019年,中國GDP增速從7%降到6%,2020-2021年合計增速5.1%。中國銀行研究院預測,2022年增長3.2%左右,考慮到多種因素變化的不確定性,在悲觀、基準、樂觀三種情景下,預計2023年GDP分別增長3.6%、5.3%、6.6%左右。
在就業方面,2022年3月以來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前三季度平均為5.6%。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001萬人,同比少增44萬人。而16-24歲青年失業率近年逐步走高,在今年7月達到19.9%,比去年同期高出3.7個百分點,也顯著高于同期5.5%的總體失業率和25-59歲4.3%的失業率。
“從就業角度來看,本來年輕人就少了,年輕人的勞動參與率還在逐步下降,未來我們的老年人的撫養壓力可能也會進一步地增加。”潘東稱。
養老金融面臨四大挑戰
挑戰一:全社會養老金規模占GDP的比重偏低。
截至2021年底,我國三支柱養老金規模合計10.5萬億,加上全國社保基金的2.4萬億,四個板塊養老基金總計為12.9萬億元,占GDP的11.3%。這不僅遠遠低于美國的養老金規模及GDP占比,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即使我們不跟美國比,因為可能它是特殊個例。但是全球所有國家養老金平均算GDP比重是70%。所以我們總量不夠,占GDP比重也不夠。這是數量的反映。”潘東認為,更深層要觀察到的點是,養老金占經濟比重偏低,一方面說明在中國整個金融體系中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整個社會資金的加權久期偏短。另一方面是中國金融市場的波動偏大,對股權投資和創新的支持相對不足。
挑戰二:第二和三支柱占個人金融資產比重過低。
“我們經常講中國的三支柱問題,總量不夠、三支柱結構失衡,但是換一個角度從個人金融資產里有多少屬于養老金的資產來看,我們會發現二、三支柱占個人金融資產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潘東表示,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萬億,第二和第三支柱作為居民個人的養老金,規模合計4.5萬億,占比僅為2%左右。而美國第二和第三支柱規模合計35萬億美元,占美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比重近24%。
截至2021年底,我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超6萬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積累基金4.5萬億,第三支柱約10億,三大支柱占比分別為57.1%、42.9%和0.01%。而美國養老金資產三大支柱占比分別為7.7%、53.3%和 39.0%。
挑戰三:養老金投資于權益市場的比例偏低。
“我國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年金和稅延養老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的比例上限分別為40%、30%、 40%和45%,即使按最大比例測算,2021年我國養老金持股規模最高可達4.5萬億,理論上占A股總市值的最高比例僅為4.9%,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為的21.5%。”潘東稱,實際投資比例是大幅低于理論值的,據測算,養老金實際投資股市規模約合計1.3萬億,占A股市值比例僅為1.4%;而美國401K計劃投資于權益的比例高達56%。截至2021年末,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總規模近27萬億美元,其中養老金資產占比47%,美國養老金與共同基金互動日益緊密,實現了良性互動。
挑戰四:未富先老隱憂,養老金融亟需彌補短板
“中國現在人均GDP1.3萬美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大概12%左右。韓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人均GDP在這個階段都在3萬美元以上。”潘東稱,當前我國人均GDP水平相當于美日韓等國家在同等老齡化程度時人均GDP的40%左右,未富先老隱憂顯現。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中國養老金融更需要彌補總量小、結構失衡、權益占比偏低的短板,養老金融要提升長期的穩健價值,才能緩解中國整個養老體系的壓力。
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總裁曹偉認為,除了未富先老,“未備先老”更值得關注。“在個人端,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一些老年人,對整體的人生的養老方面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規劃。同時,對于供給方,一些養老服務以及養老投資的供給這塊來說,國內也沒有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所以說,在這個方面來說,面臨的問題恐怕不亞于未富先老。”
養老金賬戶已開戶1000余萬
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已有一月有余, 23家銀行爭相以開戶為核心爭奪客戶,投資者正跑步入場。
11月2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現行城市或地區啟動實施。12月23日,人社部養老保險司綜合處處長劉衛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 2022》發布式上表示,目前個人養老金的賬戶開戶已經有1000多萬人,開端總體良好。
“短期以開戶為核心爭奪客戶:一是花式發紅包,銀行上演個人養老金‘客源爭奪戰’,遠超當年ETC、社保卡和年度‘金鈔’大戰,客戶經理自掏腰包送禮品;二是提升開戶效率,23家銀行均可開通賬戶,開戶全程不到一分鐘。”信安金融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鐘蓉薩稱,銀行旨在鎖定長期優質客戶,由于賬戶具有唯一性,銀行能通過一站式綜合策略,服務客戶全生命周期。
“各類型機構發揮主動性和各自優勢:商業銀行渠道和客戶服務,銀行理財客戶資源和資產配置,公募基金股票投研,保險公司在養老保障等,共同推動養老金融市場發展”。潘東認為,商業銀行擁有龐大的線下渠道和長期服務和營銷渠道,客戶信任度高,更容易挖掘客戶多樣化養老需求,依托養老資金賬戶和養老儲蓄形成先發優勢,提供綜合性養老產品和服務。銀行理財公司依托母行廣泛的分支機構和豐富的客戶資源,快速拓寬養老理財產品覆蓋面,在大類資產配置以及低波動資產構建方面有豐富經驗,固定收益類是傳統優勢領域,經過試點的養老理財產品也為理財公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公募基金擁有成熟的投研體系,依托在宏觀策略和資產配置上的研究優勢,可獲取更高收益率。過去良好的業績記錄也為公募基金行業積累了廣泛的客戶資源,養老目標基金發展勢頭良好,為養老金資產配置提供基礎。保險公司重在養老保障需求,核心功能是保值,圍繞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需求,主要提供差異化的一攬子保險解決方案,著力構建“大養老”生態圈,保險產品不僅具有儲蓄功能,可提供確定性高的保底利率,也兼具保障功能。信托公司則可以依托客群的獨特性和信托制度的靈活性,將財富傳承、養老消費權益等功能嵌入信托,在為客戶提供相應養老服務的同時,做 好財富傳承。其中,家族信托具有“財產獨立性”的獨特優勢,保障資金安全,對失能失智等老齡客戶有重要意義。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