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很多線下店生意遭受沖擊,卻也給一些社區小超市帶來新的機遇,“團購次日達+自提”的模式,讓社區小超市煥發了新的生機。
【資料圖】
最近家住北京市北沙灘的周女士發現家門口菜市場對面開了一家小超市,每次路過都感覺里面沒什么人。她心里想著,估計這個店也和其他店一樣,開不了多久。畢竟,菜市場的東西才是最便宜的。可是開業后一個多月來,她發現這家小超市生意越來越好,每次路過都有人在里面買東西,有時候還會有很多人。感覺好奇,她就走進去看看。
東西不多,價格卻非常美好。產品內容和菜市場幾乎是完全互補,覆蓋日化品、零食、飲料和生鮮,只是不賣蔬菜。水果都是成箱或成盒賣的,凍魚蝦肉類都是大包裝的,各種速凍主食如包子、餃子、鍋貼、湯圓應有盡有。
價格非常實惠,比菜市場、大型商超,甚至網上的價格都要便宜。比如丹東草莓 48元/750g(菜市場價格35元/500g),哈爾濱凍梨35元/7斤,凍蝦仁90元/5斤;清真羊肉片55元/900g(菜市場價格40元/500g),精品五花肉100元/2kg(菜市場價格29元/斤),金百萬烤鴨88元/套,辣白菜5元/袋(超市同類產品價格10元)。
而結賬的時候,會員還會再打9折,這真是第二重驚喜。
該小超市覆蓋周邊八九個小區,只做周圍1-1.5公里的社區居民生意。店主每天在會員群里發各種貨品信息,圖文+短視頻的形式,組織會員團購,很多貨要提前訂購到店才能取貨,通常是次日達,也有隔日達的情況。貨到了,店主會群里通知大家。
(圖:會員群內團購和貨品到店信息)
相比傳統的社區團購,有實體店的小超市更受用戶信賴,也有更大的貨品吞吐量。小超市采取“線上團購+線下自提”的方式進行運營。團購不會造成貨品積壓,自提解決了店主的交付能力,而且居民每次進店提貨還會帶動其它產品的消費,同時給門店帶來人氣。
疫情三年,這種類型“團購次日達+到店自提”的小超市、夫妻老婆店、社區便利店、臨期食品店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出現,并呈現蓬勃的生命力,如今大有燎原之勢。
總結核心優勢有二:
第一,“經濟實惠”。
疫情下,消費者對“多快好省”的購物要求最核心的還是一個“省”字,經濟實惠是第一位的。這一輪“次日達”小超市也是資本推動的結果。或者新建橫跨多個社區的小店,或改造已有夫妻老婆店、臨期食品店、社區便利店。統一供貨,疫情下,很多中小廠商經營困難,他們無法承受大型商超高昂的門檻費,如進場費、貨架費、條碼費、堆頭費、系統維護費以及物流管理費等等各項費用,而走這種社區小店,渠道成本低,自然商品價格也就更有優勢。
而且由于采取了“團購”方式,配送可以次日達,甚至隔日達,所以減輕了小店的倉儲和物流成本,這也能相應降低商品價格。
此外,就是針對家庭購物的大包裝,并且包裝更環保,這些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商品價格。成箱賣的水果,5-10斤裝的肉類,成打成捆的日化產品,將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的優勢搬到了家門口,遛彎時候順便就帶回家了。
第二,用戶深度運營。
這種次日達小超市從貨品SKU方面,以及物流送貨速度方面肯定沒法和大平臺比,比如盒馬生鮮、京東超市、美團優選。但是會員粘性更強,和消費者的關系是鄰居,店主跟很多消費者都臉熟,對用戶的需求也能做出更有效的反饋。比如會員對哪些商品反饋更好,以后就多進貨,哪些商品反饋不好,逐步淘汰更新。
一個社區小超市能覆蓋的用戶數量是有限的,今天是3000戶,明天還是3000戶,所以需要的是用戶深度運營思維,要圍繞會員需求的方方面面來展開。比如春天團購山野菜和菌菇,夏天團購冰棍,秋天團購螃蟹,冬天團購凍梨。各個節日推出節日特色食品如餃子、月餅、粽子、元宵和火鍋等,開學季團購文具等等。這個用戶深度運營的優勢是大型平臺所不具備的。就比如疫情期間,一些小店甚至將退燒藥拆開,按粒發放給有需要的家庭救急,鄰里鄰居的這種互相幫襯作用就能贏得會員更好的粘性。
而且,這些次日達小超市也是可以和大平臺合作的。畢竟他們擁有的是高頻次復購的消費者。
看好次日達超市前景,各大互聯網頭部企業也都摩拳擦掌。
今年10月份,美團優選定位升級為明日達超市,打出口號“美團優選是,真的真的省”、“我是美團優選,一個明日達的超市”。同樣采取“拼團/秒殺+次日達+提貨點自提”的模式。美團表示,未來將通過覆蓋城鄉的自提點網絡,改善“最后一公里”消費體驗。
該舉措直接和大型商超,以及“家門口的小超市”展開了競爭。相比而言,美團優選擁有品類更多,單價更低,取貨方便等特點。但是用戶運營還是要比家門口的小超市差一些。
美團能看到“次日達超市”的優勢,其他互聯網大平臺也必然能看到。各家雖然叫法不同,但是都在試水“團購+次日達+自提”的模式。相信,在“次日達超市”領域,必有一場大戰,拼多多、阿里系(天貓、盒馬)、京東和抖音都可能會加入這場戰局。
這一趨勢,從各家最近幾年在農產品電商領域的交鋒就可見一斑。比如今年京東聲勢浩大的“京東農特產購物節”,拼多多投入很多資源的的“多多農貨節”。各家都看好農產品、生鮮這塊大蛋糕。而消費者就那么多,用怎樣的方式,能更有效率的把貨賣給消費者,則是各方力量不斷努力探索的永恒命題。
疫情推動了生鮮電商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圍繞老百姓菜籃子,大型商超、電商平臺、小超市、零售便利小店、臨期食品店之間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但是,不管怎樣,“次日達超市”在電商創新方面無疑是積極的。這種模式不僅縮短了供貨商與終端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供應商渠道成本更低,讓消費者得更多的實惠,也讓運營者在實體店經營困難的時候還能有穩定的銷售。
而各方入局力量究竟誰能笑道最后,考驗的不僅是性價比優勢,更是運營能力,大平臺有大平臺的優勢,小超市有小超市的特色,沒有人可以吃下整個市場。相信,即使疫情過后,“次日達超市”依然會擁有強盛的生命力,畢竟,消費者對于當日達和次日達沒有那么明顯的感知,但是對于價格卻永遠敏感。(文/ 知頓 破曉)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