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衛龍辣條外包裝沖上了微博熱搜。有網友表示,衛龍辣條外包裝上的“約嗎”“賊大”“強硬”等字眼,實為低俗營銷,打“擦邊球”。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近日,寶潔公司也上了微博熱搜。起因是其公眾號近日發布的一篇標題為《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現在聞一下》文章,被指含有大量“偽科普”和爭議性內容,拿女性做文章的背后,是推薦其“全身香香5件套”的廣告營銷目的。
營銷方式可以五花八門,但廣告內容必須有規有矩。近年來,類似這樣的各領域惡俗營銷案例更是層出不窮、屢禁不絕。把無底線的“土味營銷”“軟熱情”“擦邊球”和惡意炒作,當成吸引公眾注意力的“獨門絕技”,似乎成為很多商家的慣性思維——不論結果是正面評價還是負面影響,只要能夠吸引公眾的關注,就是好方法。甚至很多商家為了追求吸睛,秉承著“事情越大越好”的想法,刻意進行惡意營銷和借勢炒作。
事實上,衛龍辣條的這些廣告不是剛剛出現的,帶有這些包裝的產品已經在市場上銷售了一段時間。以至于有不少人認為,公眾這是“神經敏感”“過度反應”。這樣的想法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成年人的思維中,這樣的廣告內容可能無傷大雅,大可一笑置之。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辣條產品的消費主力是青少年,尤其是兩性意識還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群體。對他們而言,這樣帶著“性暗示”字眼的內容,或許會潛移默化影響其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當然,這還只是這樣的營銷內容產生的最直觀、可預估的影響之一。
我國《廣告法》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廣告內容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按照這樣的標準,如果我們認為充斥著“軟色情”內容和包裝的“惡搞糖果”,包裝和避孕套一模一樣、上面印著“請你戴套”“約嗎”等內容的一次性手套等屬于商家的惡俗營銷,那對于衛龍辣條的“同情心”,則未免顯得有些過于“雙標”。
從此前“茶顏悅色”的“撿簍子”馬克杯,到“叫了個雞”的“和他有一腿”,再到此次衛龍辣條再度被質疑,品牌屢屢“翻車”的背后,惡俗營銷案例不勝枚舉。惡俗營銷廣告的創意很難嗎?應該說并不難。利用兩性話題、公共安全事件、社會熱點話題等借勢營銷,會更容易引起公眾關注,這不是什么需要藏著掖著的事情。但為什么大多數企業并不會用這樣的話題進行營銷呢?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能夠做到心里敬畏法律的紅線、手中堅守道德的的底線。
在譴責、打擊惡俗營銷的同時,關于惡俗營銷行為的認定,也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針對衛龍辣條營銷廣告引發的爭議,有法律界人士表示,雖然當前現行的法律法規對廣告行為作出了明確規范,但這些法律法規同時也面臨執行難的問題,比如如何界定所謂低俗營銷、“軟色情”廣告等。這就需要相關監管部門盡快完善法律法規的執行細則,對惡俗營銷加大整治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及時出手、嚴懲重處,要讓強有力的監管成為懸掛在那些有不良居心的企業商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他們始終保持對法律法規的敬畏和對道德誠信的堅守。
打造一個品牌十分不易,而要讓一個品牌長久屹立市場,則更是難上加難。品牌和商家需要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一邊打著“擦邊球”,在法律的邊緣瘋狂試探,一邊想要拓展市場,贏得消費者的喜愛,這種“作死”的想法和行為最終只會損害品牌形象、消磨公眾口碑。只有把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花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把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上去,研發出更多更優質的產品,才是對市場和消費者最大的尊重,才能讓品牌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常青樹”。反之,一個靠惡俗營銷和惡意炒作來維系的品牌,雖然能做到“起高樓、宴賓客”,但最后定然免不了“樓塌了”的結局。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