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零售價18.9元的香辣海帶結,特價只要4.5元;建議零售價35元的麻花禮盒裝,特價只要10.8元;建議零售價14.8元的進口餅干,特價只要5元……”如今,在一些熱門商圈或社區,以“白菜價”售賣臨期食品的超市悄然走紅。(《北京日報》5月26日)
對消費者而言,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還在廠家商家標注的保質期內,并不影響正常食用。對于超市來說,臨期食品“白菜價”并不虧,能把臨期食品低價處理掉,有利于避免食品滯銷,同時,也避免了寶貴食品被白白浪費掉。
不過,臨期食品超市的悄然走紅,也有令人擔憂之處。首先是食品價格的監管問題。根據我國的《價格法》,對于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自主制定,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對于臨期食品的銷售價格,雖然屬于商家自愿定價的范圍,但是否存在“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占市場,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等不正當價格行為,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需要有關部門跟進監督,確保價格公開公平、合法合規。
其次是食品安全的監督問題。食品安全關系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要求“食品經營者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于以“白菜價”出售的臨期食品,應當加強監管,防止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進而損害消費者健康。
從法律上講,臨期食品以“白菜價”出售,其實是“自選動作”。《反食品浪費法》中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并未明確規定臨期食品必須作“白菜價”處理。法律的真空地帶,往往是亂象滋生的土壤。對“白菜價”臨期食品不能失管失控,辜負《反食品浪費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等法律的立法善意。為長遠之計,有關部門有必要依據上位法規,進一步明確規范,加大監管力度,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