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創新創優文化產品內容 打造全新文化產業體系
2020-11-27 10:17:51來源: 光明日報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增長勢頭強勁,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文化產業已成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學斌這樣認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數字文化產業一直是近些年文化產業中一個亮點,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王學斌認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關鍵在創新。在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要集聚大量創新人才,從而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文化產業不僅應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產業,也應是一個巨大的創新型人才蓄水池。

2020年4月,故宮博物院在600歲的紫禁城里進行2020年的首次網上直播。此外,莫高窟推出“云旅游”,優秀的傳統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障礙,文物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活”了起來。

“傳統的文化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解決我國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同時能夠對大眾科普起到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還可以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知識與素養。”王學斌說。

“隨著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如何才能持續輸出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也是值得全社會深入思考的問題。”王學斌強調,文化供給不能有“數量”少“質量”,更重要的是多出精品。

“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王學斌指出,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要做到雙重屬性的統一,創造出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須處理好三對關系:

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文化產業具有市場屬性和產業屬性,但更要發揮其啟迪思想、溫潤心靈、引領社會風尚、成風化人的作用。如果只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即使取得了一時的市場效益,但做不到可持續性發展,最終也會影響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處理好實和虛的關系。目前,不可否認文化產業存量中有一定的“泡沫”成分,扭曲了市場的供求關系,不利于文化市場的長遠發展。這種現象提醒我們,要端正思路、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以一種更加務實、理智的姿態上路,這樣才能讓文化產業走得更快、更穩。

處理好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注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協同一致發展,一方面可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能培育人民群眾在文化消費方面的潛力,從而反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發展完善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是大勢所趨。”王學斌表示,“要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時,更好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最終以文化的繁榮興盛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記者 李睿宸)

關鍵詞: 文化產品 文化產業體系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