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是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的早期創業者,他創立的易才集團成立于2003年,從心懷夢想到創造輝煌,十五年間經過高速發展與積累,李浩已將易才集團發展成為服務網絡覆蓋全國超400座城市的人力資源服務行業領軍企業。易才集團以專業而具特色的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為超百萬人提供了社會保障,促進了市場就業與多渠道就業,并大力推進殘疾人就業項目的開發與實施,幫助殘疾人改善生活狀況,緩解政府對于殘疾人的安置壓力。
與此同時,李浩也作為成功企業家,始終推進人力資源管理行業的升級發展,勇于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堅持勤耕公益之路。其個人也先后榮膺“亞太最具創造力華商領袖”、“亞太最具社會責任華商領袖”、“中國人力資源行業十大杰出人物”、“引領中國產業新經濟十大創新人物”、“TOP百名活躍創業家”等多項殊榮,更于2017年開創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先河,戰略推出了易才集團創新概念“服務+”,引領了行業新風向。
2013年起,李浩成立恩三基金會,逐漸開始將公益與商業相結合。在他看來,商業與公益就像是“左右手”,密不可分。
在上海,也有一位將商業與公益結合,并懷著同樣想法的人——廖立遠。廖是四川人,早年留學英國,并在倫敦一家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擔任投資經理,于2011年與倫敦的幾個中國同事成立了“明日中國基金會”,他們希望籌款支持中國公益人發展。2015年,廖裸辭回到上海,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業上。
李浩和廖立遠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上海廖的辦公室。在見廖立遠之前,李浩正在為一個籌劃已久的公益項目考察了幾家基金公司,經人引薦,來到上海與廖立遠會面。
那次會面李浩和廖立遠兩個人談了很久,基于共同的理念和目標可以說是一拍即合。李與廖的投緣不僅在于對公益理念、公益發展模式有著高度統一的見解,在資源整合方面的互補,更在于他們對探索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重視與渴望。
于是,他們決定組織發起“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會創新大賽”,尋找和支持那些既有理想情懷,又有卓越的創造性和行動力的創業創新青年人才,支持他們用創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有效地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良好社會機制的構建。
就這樣,一個是人力資源行業內的杰出企業家,另一個是海歸基金經理,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人,卻因為同樣的夢想走到了一起。在二人看來,這次海派社創大賽,就是為中小的社會企業創業者提供服務平臺的一次創新和嘗試,是用商業和公益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嘗試。
Q&A
可持續的公益解決社會問題創業人才推動可持續的公益
程海濤:為什么要發起“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會創新大賽”?做公益,直接去對接一些需要扶持的項目或人不是更直接嗎?
李浩:因為最近幾年一直在做公益項目,在各個地方走訪、考察,我發現中國現在公益事業的現狀既不是缺錢,也不缺資源,包括受助對象也有很多,但真正缺的是有能力的公益創業人。
你到一線去看就會發現,做公益一定要有真正的公益心,同時還需要有領導能力、溝通和協調的能力……這就像企業招聘高管,找到合適的人非常非常關鍵,但目前階段,這方面的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還很少。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發起這樣的活動來吸引更多真正有公益心、有能力的公益創業人。
我們舉辦大賽更多是希望通過人才孵化的模式挖掘和培養既心懷社會又有專業能力的公益組織。大賽從海選、挖掘到培養等等是一套完整的機制,將支持公益人才和社會創新事業可持續地循環下去。這樣的人才既可以來自公益組織,也可以來自商業公司,只要能夠把公益結果的事情做出來,能持續地造血,就是我們的目標人才。
廖立遠:我們對想加入平臺進行孵化的創業項目,有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每個創業項目本身要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因為中國尚存諸多社會問題,我們希望參賽者有他想解決的某個社會問題,然后證明他會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基于大賽的機制,我們會助力獲得認可的項目長效發展,支持他把一個小團隊越做越大,從一個點做成N個點,你會發現,這也是公益對于社會建構的重要意義。
程海濤:所以你們希望從更深層去解決問題,就是發現一些“用創新的商業思維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青年人才?
李浩:是的。這個賽事最主要的是參選的項目是通過有效的措施去解決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公益事業。例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問題,它一定不是砸錢就能解決的事,可能需要協調政府、小區居民、使用者等多方面的利益……如果有人針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想法并愿意付諸實踐,那這個人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廖立遠:對執行這個項目的團隊的領導力本要求也很高,實際上公益項目的難度一點都不比商業項目的低,甚至更難。能夠提出有效的措施去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是我們比較看重的,這樣的人才將來一定會有大出息。
程海濤:你們就像天使創投,通過大賽去發現優秀的人和項目?
廖立遠:我覺得我們的項目跟風險投資不一樣,因為公益領域目前其實是不缺錢的。所以現在很多的公益組織最缺的根本不是大筆的資金,他們最缺的是人才,這個是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大賽去解決的。
李浩:對,如果僅僅由我們自己去解決社會問題,那我們就是失敗的。我們最終的目的,一定是動員社會資源,去解決社會的問題,我們核心就是發掘一批公益創業人才,并盡可能的支持他們創業成功。
廖立遠:通過這個大賽,我們“立了一個flag”,就是我們愿意和這樣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人才或團隊長期合作。大賽選拔的過程給了我們互相了解的機會,互相熟悉,互相合作,一起走下去,長期扶持幫助他們,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商業和公益的邊界正在漸漸模糊
程海濤:回到公益這件事上,同樣是做公益,你們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或者對公益的理解你們有什么獨到見解?
李浩:其實公益這件事表面上看沒那么復雜,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中國的公益和慈善事業發展到今天,接下來會走入專業分工的領域,就是有專業的慈善和公益人士。歷史在反復告訴我們,一個事業想發展好,一定要基于社會分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才是一個事業興旺發達的基礎。但目前來看,專門從事公益事業的優秀人才還不多,易才是做人力資源的,廖總是做資金管理和財務投資的,正好對應的是人和財,我們覺得有可能為中國的公益事業去發現、培養一批優秀人才。
程海濤:正如你們二位所說,當前中國有很多很多社會問題,但幾家企業的力量畢竟還是有限的。
李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企業做的事情其實也是在解決社會問題,也有的企業拿出一定的資金去專門做公益。所以,整個商業系統演化了這么多年,已經讓商業和公益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了。
程海濤:一個題外話,當一個人實現了財務自由或是財富積累達到一定高度,是不是都會生出一種做公益的心?
李浩:我覺得是這樣,其實你說做公益跟有錢有關系嗎?有。但我認為不是最直接的,更關鍵的其實是跟你的富足感有關。
程海濤:富足感?
李浩:對,安全感和富足感。舉個例子,假如我可能就是工薪階層,但是我可以活得很幸福,錢也夠用,每個月掙八千一萬的,但是我也可以選擇每個月從工資里拿出去一部分去做公益。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而且很多連工薪階層都算不上,但是他的內心是有富足感的。在公益性方面沒有高低貴賤、沒有大小之分,捐幾百萬的和拿一個月工資去做公益的,性質是一樣的。
另外馬斯洛的需求曲線最高層次是“利他”,什么叫“利他”,不就是公益性嗎?也就是說人到了這一個階段,他如果有了富足感之后,可能都會想怎么去利他,只不過方式有各種各樣,這是我的感受。
廖立遠: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高度一致,所以就比較談得來。在我看來,評判財富自由的標準不是錢多錢少,而是安全感和富足感。
這里就說到公益和人力資源的結合,將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公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職業發展的路徑,相應地,對于我們這一端來說也會產生同商業系統類似的一整套流程。出于投資的角度,如何對項目的社會價值進行評估等也包含在一套體系內,幾乎和商業系統并列的一整套體系。
秉承“海派”精神 為社會公益納賢培才
程海濤:為什么給“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會創新大賽”冠以“海派”之名?
廖立遠:一個是因為我們在上海舉辦大賽,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海派”所代表的一種實干、務實的精神,跟上海這個地方的文化有一定的契合度,“海納百川”“英雄不問出處”,只要你干得出色,這里就歡迎你,特別簡單。
和這種精神一脈相承的是,我們跨界聯合多方位的社會資源,廣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卓有成效的創業創新人才在社會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穩、更遠。
2018年3月啟動的“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會創新大賽”,旨在尋找卓有成效的創業創新青年人才,推動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促進良好社會機制的構建。
大賽通過創意征集與海選,初步選定三十強,經過專家評審團多輪評審選出十六強進入特訓營;再經過特訓營考察后選出八強進入總決賽,最終進入八強的青年社創人才將被評出金獎1名(將獲得專項扶持基金15萬元)、銀獎1名(將獲得專項扶持基金5萬元)和銅獎2名(將獲得專項扶持基金2萬元)。此外還將評出優勝獎10名。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052421 中國資本網 粵ICP備18025786號-2
Copyright © 2018 Shenyang Radio and T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