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國內 > 正文
節能降碳工作加速推進 農業農村的減排問題還須得到更多重視
2022-01-25 09:34:50來源: 廣州日報

長期以來,節能降碳的主戰場都在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農業農村的減排問題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農業用地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農業生態系統也可以抵消掉80%因農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農業總排放量的比重約為12%,是第二大農業排放國,農業農村領域的節能減碳空間巨大。與此同時,通過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加強農業管理等諸多措施提高農田固碳增匯的潛力也十分巨大。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肩負落實“雙碳”目標的使命和擔當,必須加快推動農業減排固碳,進一步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低碳農業,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統一起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鄉村生態振興成為落實“雙碳”目標的新陣地。

協同推進“雙碳”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幾點建議

一是盡快完善農業碳達峰碳中和制度框架。“雙碳”目標應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之中,統一推進。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各級黨委、貫徹黨中央戰略部署,盡快出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為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兼顧安全性、成本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綜合施策,分省份、分階段建立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考核制度,構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體系,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推動農業農村“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落實落細落地,爭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早日實現。

二是加大農業碳匯生態產品供給。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不斷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讓農民在生態保護中獲得更多的收益。一方面,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興農,提升農業綠色化、優質化、標準化水平,通過生產“三品一標”農產品,提高農民綠色生態化生產的收入。同時,在農產品標識上增加碳標簽,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碳信息,也讓市民的“米袋子”吃得更放心,“菜籃子”拎得更安心。另一方面,加快鄉村“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推動鄉村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打造“零排放”產業。充分發揮土壤固碳、林草增匯的整體效應,以市場化手段聯合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開發碳匯生態產品,發展生態循環固碳項目,帶動當地就業和鄉村農民增收,讓低碳項目成為村民增收的源泉,以產業興旺帶動村民富裕。

三是加快提升農業綠色低碳研發應用水平。結合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推廣“農業無人機”和“農田機器人”等農業智能化設備,建設“無人農場”,改變人們對傳統農業的印象,讓科技為農業賦能,讓農民成為一種令人向往的職業。發揮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農業龍頭企業的研究優勢,加快綠色農業技術創新,搭建農業農村“雙碳”協同創新平臺。結合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科技、人才資源下沉到一線,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增強鄉村振興“造血功能”。順應國家能源結構調整趨勢,減少農村地區散煤燃燒,推廣清潔取暖,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進一步提升農村電氣化水平。

四是加強支持引導提高村民參與度。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人,農村的低碳發展離不開農民的廣泛參與,應該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的創造熱情。探索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村民共同參與”的農業碳匯交易機制,鼓勵村民參與農業自愿減排項目,并在土地流轉、財政補貼、金融信貸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普惠性。發揮金融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研究開發基于碳中和的碳金融產品,建立鄉村居民碳信用賬戶體系,讓農民從減排固碳中真正得到實惠。從生態意識上下功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接地氣”的低碳生活宣講和環保知識培訓,讓村民對低碳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另外,可以通過創建“零碳村”“零碳鎮”,開展典型示范、先進評選等活動,促進村民自覺養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習慣。

關鍵詞: 節能降碳 雙碳目標 鄉村振興 綠色生產

專題新聞
  • 蘋果8價格現在是多少?蘋果8p為什么被稱為機皇?
  • 清明節休市嗎?港股和a股休市時間一樣嗎?
  •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警告美國政府 半導體產業包括哪些?
  • 聚美優品年銷售額多少億?聚美優品和唯品會關系如何?
  • 三公消費是什么意思?三公消費為啥不廢除?
  • 中國電信中簽號有哪些?中國電信上市股價會漲嗎?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