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期的食材種植、養殖環節,到后期的食品加工、流通環節,更多“看不見的地方”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公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全方位提升,正在倒逼相關行業企業以高標準、嚴要求,把每一個細節的功課做足做好,守住食品安全這條食品行業的生命線。
據8月16日《新京報》報道,記者6月下旬在大潤發超市濟南省博店暗訪時,發現店員每天備貨時最先處理的是前一天未賣完的隔夜肉:不新鮮、味不大的當特價肉賣;臭味明顯的沖洗去味后再上柜臺;發臭變質無法處理的,直接絞餡兒或灌香腸。當日,大潤發通過微博致歉,稱已對相關肉品全部封存下架,涉事員工停職接受調查,對涉事門店進行整改,并在全國門店開展自查自糾工作。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
此番調查曝光出的肉品銷售亂象可謂觸目驚心,如此行為嚴重危害消費者的健康。而且,上述神操作并非小攤販所為,而是發生在大型連鎖超市。不少人直呼:說好的“放心肉”呢?
前些天,因蟑螂亂爬、水果腐爛、抹布不洗等問題,某網紅奶茶店被后廚臥底曝光登上熱搜;再之前,某餐廳熟食被放在垃圾桶蓋上,某餐飲公司“雞塊掉地后撿起來繼續炸”,某餐飲公司“蔬菜不洗就下鍋、洗菜池洗拖把”,某餐飲公司“漏勺掏下水道”等消息接連被曝光。其中,不少都是消費者耳熟能詳的餐飲頭部企業,大量消費者正是看重其多年積累的口碑和形象慕名而去。事發后,不少消費者慨嘆錯付了信任,更感到后怕和寒心。
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的不少問題是經由臥底暗訪而被公之于眾,“沒有幾個后廚經得起臥底”甚至成為類似翻車事件后網友的調侃。揆諸現實,餐飲行業管理鏈條長、一線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往往是食品安全翻車的導火索。一旦嚴格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被所謂的“效率”和“業績”碾壓甚至吞噬,無論大店還是小廠,食品安全必將危機四伏,也很難逃過被記者暗訪、被消費者維權、被監管部門查處的命運。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標準的建立和完善,如今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有了更為堅實的保障。但不時曝出的食品安全翻車事件也讓公眾一陣陣揪心。
如今,消費者已不僅僅滿足于看到包裝袋上“綠色食品”等標簽,還渴望了解食品的詳細生產過程;不僅僅滿足于買到商家承諾的“放心肉”“放心菜”,還期待知曉產品進貨渠道、存放時間、儲存方式等信息;不僅僅滿足于在餐廳吃到色香味俱佳的菜品,還希望看到后廚的衛生狀況和制作流程……
從前期的食材種植、養殖環節,到后期的食品加工、流通環節,更多“看不見的地方”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公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全方位提升,正在倒逼相關行業企業以高標準、嚴要求,把每一個細節的功課做足做好,守住食品安全這條食品行業的生命線。
“沒有幾個后廚經得起臥底”的調侃背后,是消費者對光鮮食物背后“看不見的地方”的擔憂,更是對常態化無縫監管的呼喚。眼下,多地已開始推廣掃碼溯源、明廚亮灶等舉措,打造“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讓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由偶然被曝光變為必然被發現和懲處,需要監管的頻率和范圍進一步加大。此外,監管也要兼顧物品與人員,督促相關企業和門店把好用人關、巡查關、考核關,謹防因人為“掉鏈子”導致食品安全折在“最后一公里”。
“我們管不了記者的相機、管不了顧客的手機、管不了網友的鍵盤,我們能做的只有極其苛刻地管好自己的門店。”一位餐飲行業經營者的話說到了問題的要害。“極其苛刻”理應成為當下食品安全鏈條上各方共有的態度。只有確保每一環節都萬無一失,才能真正守護好食品行業的生命線,守護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新商報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imtoken下載 |imtoken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尼達尼布翻譯 |媒體采購網
中國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