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 > 關注 > 正文
近期臨期食品消費持續升溫 逐漸成為年輕人購物的新選擇
2022-05-23 08:14:39來源: 南方都市報

剛踏入職場的肖雨(化名)晚上下班,在回家的路上拐入了一家臨期食品專賣店。先是選購了數瓶一元的無糖茶飲,該產品在官方旗艦店平均一瓶售價4.6元,隨后又買了正在打三至五折的蛋卷、餅干、螺螄粉、麥片等。自數月前她發現這家店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每周光顧,“一個月算下來真的能省下不少。”肖雨說。

近兩年,臨期食品成了部分年輕人的“新寵”。高性價比的特點吸引了消費者,還有網友認為購買臨期食品是在用行動支持環保。專家表示,要明確這個行業準入門檻和經營規范,定期開展專項檢查。

迎來升溫:

消費群體超七成是22歲至40歲

臨期食品,通常指即將到達保質期,且未超過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2012年,原國家工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要對即將過期的食品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單獨出售。隨后,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六級標準,明確臨界期與標注保質期的時長相關,如標注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如罐頭、糖果、餅干等);而標注保質期少于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飲料、主食品、未滅菌熟食、未滅菌盒裝豆制品等)。

近兩年,臨期食品成了部分年輕人的“新寵”。東興證券分析師孟斯碩提出,受疫情影響,居民消費呈現出的一個變化就是低價渠道迅速成長,臨期食品銷售在過去兩年快速獲得消費流量。艾媒咨詢數據則顯示,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中,超過七成是22歲至40歲的青年群體。

臨期食品的社交媒體討論熱度也在逐漸升高。微博上,臨期食品的相關話題層出不窮,僅閱讀超1億的有三個;豆瓣里,“我愛臨期食品”的小組成立一年多,已有9萬多成員;抖音內,臨期食品相關的視頻最高點贊量接近100萬。與此同時,臨期食品售賣渠道逐漸齊全,消費者線下可選擇熟悉的商店、超市采購,也可以選擇近年快速增加的好特賣、小象生活等臨期食品連鎖店;線上,除去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還可以選擇臨期食品特賣APP。

南都記者繼續在地圖搜索發現,如好特賣在廣州已有36家分店,遍布天河、海珠、番禺等8個區。記者在海珠其中一家分店觀察到,店內消費者以年輕人為主,部分中學生結伴前來,也有家長領著小學生選購,大部分消費者購買較為節制,也有年輕人采購了滿滿一背包。商品主要以零食、飲料為主,也有面膜和沐浴露等日用品、啤酒和葡萄酒等,種類較多,儼然一個小超市。記者還發現,店內雖說主打臨期食品,但不少食品剩余的保質期并不短,還有將近一半。

吸引原因:

性價比高、消費觀念改變

艾媒報告中提到,臨期食品高性價比的特點吸引了消費者,近八成消費者愿意向他人推薦此類高性價比的產品。肖雨也認為,年輕人觀念的改變可能是臨期食品“火起來”的原因之一,大家不再覺得買打折食品是不光彩的,而是更愿意進行分享討論。在微博相關話題里,網友的分享大部分都圍繞著性價比,如低價、折扣大、有贈品、花更少的錢嘗試新品等,還有網友認為購買臨期食品是在用行動支持環保,臨期食品多賣出,就能減少過期食品,減少浪費。

當話題的討論度升高,原先不了解臨期食品、沒有購買習慣的消費者也在悄悄發生改變,臨期食品折扣大、實惠等印象開始向其他消費群體滲透。在記者采訪中,市民老李(化名)最初對臨期食品不太接受,當得知部分商品折扣可低至三折,老李當即向記者表示愿意購買,“因為臨期又不是變質”。

改變的背后是臨期食品行業近兩年的加速發展。2021年4月,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網購買臨期食品,相關零食店鋪達到近萬家。而艾媒咨詢數據則顯示,2021年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達318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達401億元;2021年臨期食品行業開始受到資本、用戶關注,“好特賣”“繁榮集市”“小象生活”等品牌獲得融資;我國臨期食品行業注冊企業量僅2021年新增了68家,目前總注冊量共94家,市場競爭正在加劇。

升溫背后:

標價虛高渠道不明等問題仍在

升溫的市場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記者在電商平臺上發現,不少消費者評論稱收到包裝破損、已過期食品,甚至變質食品等問題。肖雨也坦言,自己購買臨期食品也“踩過不少坑”,比如購買需冷藏保存的食品,但商家未配備冰袋,收貨時商品已變質,商家還責怪她收貨前不驗貨,最后只能將食物扔掉。

此外,貨物信息不透明不對稱,也是部分消費者詬病臨期食品的原因。市民小蘇(化名)就透露,有些店內貨物原價標得過高,消費者容易對不熟悉的貨物產生折扣大的印象,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小蘇有一次在此類專賣店購入一瓶花生醬,線上店鋪9.9元包郵的產品,在專賣店也賣9.9元,且原價標注為39元,這讓她此后對此類專賣店敬而遠之。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也曾披露,有的商家以盲盒方式銷售臨期食品。因無法提前了解盲盒商品信息,消費者極易買到臨期甚至過期食品。在此前媒體報道中,還有臨期食品收購商稱部分商家甚至篡改生產日期,或者進購一些渠道不明的食品,欺騙顧客。

專家建議

制定相關管理制度 明確行業準入門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云波此前也曾表示,臨期食品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三方面的問題:個別無良商家篡改臨期食品的生產日期,用過期食品冒充臨期食品;部分消費者一次性購買大量臨期食品,卻無法在保質期內食用完,造成浪費;對于臨期食品的界定,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臨界分級標準,政府在監管中缺乏相應的執法依據。

針對臨期食品管理,羅云波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研究并制定臨期食品的相關管理制度,對臨期食品的期限做出界定,并明確行業準入門檻和經營規范。同時,他建議對臨期食品進行重點監管,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等違法行為。

臨期食品的監管已在逐步加強,如2021年發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2021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臨期食品的消費提示,稱正常情況下臨期食品是安全的,建議消費者從正規超市或商店購買,不要選擇無證經營店鋪或攤點,并理性消費。購買時,先查看食品包裝,確保無破損、無漲袋、漏氣等現象。注意查看食品標簽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關鍵信息,確保產品在保質期內。其次,注意臨期食品須放在標簽要求的條件下貯存。若發現需要冷藏或冷凍的臨期食品置于常溫下,則不要購買。最后,要按需適量購買,不要因為折扣和低價大量購買臨期食品,以免食品過期、變質造成浪費。食用時發現食品超過保質期,或出現異味、口感異常時,切勿食用。

關鍵詞: 臨期食品消費 什么是臨期食品 行業準入門檻 超市設置臨期食品區

專題新聞
  • 蘋果8價格現在是多少?蘋果8p為什么被稱為機皇?
  • 清明節休市嗎?港股和a股休市時間一樣嗎?
  •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警告美國政府 半導體產業包括哪些?
  • 聚美優品年銷售額多少億?聚美優品和唯品會關系如何?
  • 三公消費是什么意思?三公消費為啥不廢除?
  • 中國電信中簽號有哪些?中國電信上市股價會漲嗎?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