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網絡電視臺 > 看新聞 > 社會&民生 > 正文
一個人,一條船,堅守孤島十八年
2017-12-05 10:11:57來源:

 

位于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響洪甸水庫,山水相連,河汊縱橫。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庫區深處,有一個被稱為“海島”的孤島。

  海島的東島岸邊,常年停靠著一個船屋,外面掛著“麻埠鎮齊山村海島衛生站”的牌子。39歲的余家軍是船屋的主人,也是齊山村唯一的村醫。18年來,余家軍無怨無悔地守著這條船,守著這座島,守護著島上200多名村民的健康。

  留下,只為一句承諾

  這里原本是大別山深處的一個秀美山村,上世紀50年代修建響洪甸水庫,山村變成了東西兩座孤島,也就是現在的麻埠鎮齊山村海島村民組,島上的村民出行全靠行船。

  海島村民組共有居民55戶,200多人口。近些年,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島上還有100多名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

  “以前沒有衛生站的時候,村民看個感冒都要往鎮里衛生院跑,來回要走幾十里山路,劃兩三個小時的船,如果遇上急病往往會被耽擱。”在庫區長大的余家軍感觸最深的就是鄉親們看病難。

  余家軍讀初中時,有個鄉親被毒蛇咬傷了,由于村里沒醫生,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在送醫途中咽氣,這件事讓他下決心要學醫。

  衛校畢業前,老父親被查出癌癥。臨終前,父親拉著余家軍的手說:“軍子,回來吧,這里需要一個醫生。”父親的囑托像一座山,重重地壓在他的心上。

  余家軍1999年從六安衛校畢業后,回到齊山村,和妻子吳起嬌把家安到了船上,取名“海島衛生站”。從此,堅守孤島18年。

  如今的這間衛生站是2013年底新裝修的,約70平方米的船屋被隔成了6間小房間,其中4間被用作接診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剩下兩間作為臥室和廚房。余家軍說:“住習慣了。現在這條件好很多,前幾年住水泥船,條件更差,夏天凳子燙得不能坐。”

  大船前面泊著的一條小木船,已是陳舊不堪。18年里,不論是白天黑夜、刮風下雪,余家軍劃著一條小木船每日來往于東西兩島之間為村民們看病,這條木船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水上120”。

  船上沒有燈,夜里出門行醫,只能用手電筒照亮水路。“2008年一天夜里出診,路上遇到了大霧,水面一片漆黑,打開手電能見度也不足1米,船一下撞到山上,差點掉到水里。”現在回憶起來,余家軍還心有余悸。

  孤島深處,他是最貼心的人

  在村里,居民都親切地喊余家軍“軍子”。“軍子是好醫生,這么多年了,對我們盡心盡力,大伙都相信他。”村民詹龍祥說。

  孤島深處,下了船,沿著狹窄的土路往山上走500米便是詹龍祥家。詹龍祥的父親詹廣福今年92歲,患有高血壓二十多年,余家軍18年來每周都會上門為他檢查身體。近些年,老人的記性越來越差,但一見到余家軍,便滔滔不絕,“軍子,前幾天我丟了50塊錢。”“我這腿越來越沉,邁不動了。”……

  “軍子比我這個當兒子的都做得多,老頭跟他比跟我親。”詹廣福的兒子詹龍祥說。詹龍祥早些年和妻子在外打工,2007年的一天,年邁的母親在家不慎摔倒,頭破血流,鄰居趕緊給余家軍打電話。余家軍立刻趕來救治,在老人身邊足足照顧了7個多小時,直到詹龍祥從外地趕回來。此后4年里,余家軍每周都會去詹龍祥家給他的父母檢查身體,直至詹母去世。

  余家軍的手機從來都是24小時開機,只要村民有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從來不收上門費,只收個藥錢,遇到特困戶他還免藥費。

  對于村民的病情,余家軍幾乎爛熟于心,誰有何種病史,不用病例檔案,他隨口就能說得出。

  “我老伴的病就是被軍子發現的,不然人早沒了。”村民劉偉青說。2013年,余家軍去給島上婦女翟玉云開降壓藥,翟玉云偶然間一個拿錢的動作引起了余家軍注意。

  “她想從幾張錢里拿出一張十塊錢給我,就這個簡單的動作,她拿了半分鐘。”余家軍懷疑翟玉云可能還有其他病癥,于是立即聯系六安市的醫院,將其送去檢查。最終翟玉云被確診為腦膠質瘤,及時得到了手術治療。

  走不出去的海島,舍不下的情

  一個人、一條船,18年以一顆醫者仁心,矢志不渝守護老百姓的安康。

  2012年開始,余家軍獲得過很多榮譽,但這并沒有明顯改變他的生活條件。如今,他更忙了。今年以來,根據國家《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的要求,金寨縣出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實施方案。與余家軍簽約的貧困戶共176人、有償簽約55人,他每年都要為簽約戶提供2到6次上門服務,包括量血壓、測血糖、心率、尿液等項目。

  “目前衛生站一年收入大約在1萬元左右,主要是藥品零差率補助和公共衛生補助,”余家軍說,家里主要經濟來源依靠妻子吳起嬌種植茶葉,一年大約在2萬元左右,生活并不富裕。

  余家軍的女兒余冉今年考上了金寨縣的青山中學,兒子余顯武則在麻埠鎮上讀小學。為了陪孩子讀書,余家軍的妻子吳起嬌不得已到鎮上租房,周末再帶著孩子回島上。

  看到島上其他年輕人陸續遷出小島,吳起嬌笑著說:“不是沒有機會出去,但是他放不下島上的鄉親,舍不下船上的衛生站。”幾年前,在揚州做生意的內弟打電話來希望余家軍夫妻倆去廠里幫忙,開出一個月5000塊錢的工資。知道這個消息后,村民們都跑來挽留余家軍,看著鄉親們祈盼的眼神,余家軍最終選擇繼續堅守。

  “我不能走,實在割舍不下這份情。只要鄉親們沒病沒災的,我就知足了。”余家軍說。

  2009年8月,“海島衛生站”掛上“金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村級門診定點單位”的牌匾。縣里考慮到衛生站的實際困難,免費為他們配備了開展新農合定點所必需的衛生站門診網絡終端設備。從此,村民就能就近進行新農合報銷。

  余家軍在今年提出了《關于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和提高待遇的建議》。他說,現在村級公共衛生服務面越來越寬,家庭醫生服務簽約千家萬戶,村醫的任務越來越重,但是目前村醫面臨著待遇低、風險大、人才斷層等問題,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

  余家軍建議,可通過考試解決鄉村醫生的身份問題,讓村醫進入財政編制,給村醫解決養老保險和完善的執業風險保障制度,同時提高退出村醫的待遇,確保基層醫療、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檔。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唐山廣播電視臺少兒新春喜樂會錄制圓滿成功
  • 心中的寶塔山
  • 說說寶應彭城堂劉氏
  • 殘疾人奉獻愛心 重陽節慰問老人
  • 2017寶應青年千人毅行開始啦!一起邂逅這一道最壯觀的風景
  • 寶應微電影《歸途》讓“太平洋警察”火起來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052421   蘇ICP備15046309號-1

Copyright © 2017 Shenyang Radio and T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