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網絡電視臺 > 看新聞 > 熱點新聞 > 正文
“張衡一號”發射升空 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18-02-03 13:26:37來源: 騰訊新聞

 

張衡一號

2號下午15點51分,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乘坐著“”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插云霄、奔赴太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等六顆國內外的微小衛星。

“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它創造了我國衛星研制領域的多項首次,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真的可以在天上“看到”地震嗎?另外,發射成功對我國地震觀測研究又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這是《后漢書·張衡傳》中關于“地動儀”的描述,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一千多年前后的今天,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進入太空,為了紀念張衡,衛星被命名為“張衡一號”。

“9、8、7、6、5、4、3、2、1,點火!起飛!”

昨天下午15點51分,“張衡一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托舉著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拔地而起,在蔚藍色的天空中劃過一道火箭長長的尾焰后,衛星很快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志芬宣布: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任務發射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張衡一號設計壽命五年,由平臺服務艙和有效載荷艙組成,總重量約730公斤,外形為一個長、寬、高都大約是1.4米的立方體,單太陽翼,裝載有6根伸展長度4米多的卷筒式伸桿機構,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后長度均達到約5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其中意大利載荷與我們中國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互為補充,聯合完成整個空間高能粒子的探測工作;奧地利載荷主要為中方研制載荷的矢量磁場探測數據提供標量的校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總監周峰介紹,衛星上搭載的有效載荷共3大類8種,其中,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載荷填補了我國在近地磁場精確探測領域的空白,與國際上先進的執行地球磁場探測任務的德國衛星和歐空局衛星相比,載荷技術指標相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主要是用于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構建我國的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樹立一個重要的研究基礎。”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這顆衛星是我國全新研制的國家民用航天科研試驗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張衡一號”可分析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

“地球物理參數,這物理參數多了,電磁場、地磁場、形變、專業化地下流體,地下水呀還有引起的動物反應,這些東西要通過科學研究搞清楚,這些信息和地震孕育有什么關系。”

地球電磁場部分源于地球內部,也與太陽和電離層的變化等有關。正是有了地球電磁場,我們才能通過指南針辨別方向。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進一步解釋說,地球的板塊、斷層移動引發地震,同時也會在地震前后帶來包括地球電磁場變化等很多信息,這就是地球物理參數。張衡一號就是要對這些地球物理參數進行研究。

“我們現在是選取了地震效應釋放過程中,比較顯著的在電離層上可以觀測到的電離層的變化,所以我們這顆衛星本身不是直接來觀看地震發生的過程。”

不過,電磁場的變化只是地球物理場的一個基本的物理參數,并不代表全部的電磁場在地震之前一定會發生變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袁仕耿說:

“有點類似于一個大象上面爬上一只螞蟻,那么我們把螞蟻分辨出來,就是要達到這個程度,最關鍵的并不是光把螞蟻分出來,分辨螞蟻的同時我還要把大象稱出來,描述的誤差呢也不能超過這個螞蟻的大小,對載荷來說的話,我總結一下就是要求有三點,第一個靈敏,第二個穩定,第三個準確。”

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磁性、磁場和引力,衛星也不例外。運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還要兼顧近地軌道強大的地球磁場,此時要想精確探測地球磁場的細微變化,對衛星的電磁潔凈度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說,要讓衛星自己的磁性對磁場測量影響減小到最小。目前,張衡一號的磁潔凈度達到0.33納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張衡一號衛星高精度磁強計主任設計師周斌舉例證明,這就像在一個強背景下,測一個非常弱的變化:

“6級以下的地震一般來說不會造成明顯的破壞;第二呢我實際上是要再把所有的地震監測起來,那我得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大量的計算系統的投入,成本太大。第三個就是科學上來看,5級以下的地震,它能量有限,所以不足以有大量顯著性的信息到電離子層里面去。”

通過這顆衛星,就形成了我國首個天基地震電磁綜合觀測平臺,不同于只能觀測有限范圍的地基平臺,它將分析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征。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副總師申旭輝解釋說,至少6級是考慮了三方面因素:

這樣的電磁信息如何能夠保證能準確監測到?申旭輝回答,衛星在軌期間將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內的區域,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公里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這就從時間和空間上保證了信息、數據的獲取:

申旭輝說:“整個我的運行團隊理論上我是24小時不間斷的在工作的,有數據下來我馬上處理。然后另外一個地震前的,比如說假如我這十天間有了信號,我衛星過去,那么我可以至少十天內可以有兩次信息。”

除了在這方面發揮作用,張衡一號還可以為開展空間天氣預警及通信導航環境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說,衛星的發射和投入使用,將使我國首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的技術能力,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在軌運行多載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后續衛星計劃于2020年發射。

研制團隊合影

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一同升空

少年星一號

正是科研前輩們的努力付出,祖國未來的花朵們才有了更加茁壯成長的土壤,讓智慧起航。也就在昨天(2號),承載著10萬中小學生的創意和夢想的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同樣作為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上的“乘客”之一被送上太空。

少年星一號

據了解,在完成在軌測試后,“”將面向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開放衛星通信資源,服務于中國中小學生航天科普教育。

少年星一號

孩子們提出是否用衛星與外星球聯系,還想在衛星上種個豆子,是否可以幫助非洲的孩子尋找水源,是否可以實現全球的wifi和萬物互聯。”

“少年星一號”是“中國少年微星計劃”的重要成果,這項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起的計劃自2016年4月啟動以來,吸引了10多萬名中國中小學生參與衛星功能的創意設計。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介紹說:“

但實際考慮到,這顆衛星比較小嘛,很多事情通過一顆小衛星是很難實現的。后來我們根據衛星的能力選用創意,最終是落到兩個方面。一個就是這種無線電的通信,另外一個就是太空的拍照,主要是具備這兩種功能。”

在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想象中,研發團隊進一步對可實現創意進行歸類,最終遴選確定了“少年星一號”的目標構架。九天微星首席技術官兼衛星總體設計師劉麗坤博士告訴記者:“

目前,測控站分為主站和分站,少年星主站位于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通過主站,大家可以看到在衛星飛控大廳看到的畫面,包含衛星的基本姿態信息,軌道信息,預測圖等。除測控主站外,我們還建設了包括海南文昌中學、鄭州四中、北京永泰小學和北京五十七中在內的十余個校園測控分站。”

在軌運行之后,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都可以使用“少年星一號”的數據和功能,將為中小學生提供測控真實衛星的體驗,創造出全新的航天科普教育場景。九天微星教育事業部產品總監李天麒介紹:“

學生代表觀摩“少年星一號”

目前,基于“少年星”研制與測控的中小學航天科普課程體系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并通過測控站實現技術轉化和共享。

2018年年底之前,我們爭取達到100家地面分站的建設,同時我們會發更多的衛星,給這些分站提供天地互聯互通,給更多孩子提供自己動手參與制造并操控衛星的機會,激發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謝濤表示,后續將會進一步完善分站建設,并持續根據教學反饋,繼續改善教育方案,增加更多的趣味性:“

專題新聞
  • 唐山廣播電視臺少兒新春喜樂會錄制圓滿成功
  • 心中的寶塔山
  • 說說寶應彭城堂劉氏
  • 殘疾人奉獻愛心 重陽節慰問老人
  • 2017寶應青年千人毅行開始啦!一起邂逅這一道最壯觀的風景
  • 寶應微電影《歸途》讓“太平洋警察”火起來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052421   蘇ICP備15046309號-1

Copyright © 2017 Shenyang Radio and T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