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解決城鄉生活垃圾快速增長帶來的垃圾圍城等問題,全面提升寶應縣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水平,加快推進低碳綠色發展,今年,縣城管局按照“大分流+小分類”總體要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投入數百萬元用于垃圾分類投放亭建設。然而,居民多年的揚手一扔的生活習慣仍未改變,垃圾分類效果并不明顯。
走訪中,記者發現,目前無論是大街上還是小區內的垃圾桶都標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等分類字樣,但是打開這些垃圾桶發現,各種垃圾混雜在里面,分類垃圾桶成為一種擺設。記者采訪幾位路人,問他們如何區分垃圾類別,大部分受訪人表示垃圾分類麻煩,難以區分。也有人認為,從來沒有相關政策要求他們進行垃圾分類,如果有,他們會照做。
此外,隨著城市化推進,產生的建筑垃圾也越來越多。記者發現,很多單位或者個人為了圖方便,把水泥碎塊、鋼筋斷頭、渣土等建筑垃圾丟棄到垃圾桶里。縣機械動力所所長徐萬軍坦言,雖然出臺了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又專門設置建筑垃圾處理場,但是一些人仍把生活垃圾桶當成建筑垃圾傾倒點。他說,垃圾箱是有載重量限制的,建筑垃圾的重量會造成內膽破損甚至掉底。而垃圾清運車是采用壓縮處理,而建筑垃圾會造成機器損壞。環衛工單獨處理建筑垃圾,勢必增加大量工作時間。
市容市貌需要大家共同呵護,垃圾分類不只是物理拆揀,更指向人們生產生活觀念的變遷。這不僅要相關部門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和實演工作,更需要大家形成環保自覺意識。(李超)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052421 蘇ICP備15046309號-1
Copyright © 2017 Shenyang Radio and T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