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上生寺位于寶應縣山陽鎮頌陽村侯莊組。蘇中名剎,建于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毀于民國后期戰亂。
古上生寺舊址在古泗州城北門,泗州城淹沒之后,遷至山陽鎮頌陽村侯莊組。建寺廟的地方稱為“龜地”,地形像龜,有龜頭、四足。頭為水塘,當地人稱“庵大塘”,約四畝地,塘中有蓮花。中間有一長滿紅柴的土墩。塘邊有一條路通向寺廟大門,信仰佛教的人都通過此路,故稱“燒香路”。寺門為方形,門上鑲有大理石牌匾,上書“古上生寺”四個大字。兩側配有大理石對聯,上聯為上生清凈超三界,下聯為古寺巍峨建六朝。上生寺四周建有圍墻,有大小房屋九十九間半,四角建有小天井,天井內栽植花卉名木,四季長青。
寺內每年二月初二都舉辦規模宏大的廟會,當地人稱“奶奶會”。趕赴廟會的人來自寶應、金湖、洪澤、淮安等。寺內常年香火不斷,經聲不絕。在1954年發大水及1959年龍卷風來襲時,白馬湖高圩上民宅被淹、民房被毀,唯有上生寺安然無恙。每逢信眾趕廟會或避大水時,寺廟顯靈,站萬人院中不滿。米面施舍如常且取之不盡。民國后期,有偽軍想破壞古剎風水,在寺廟四角處各鏟七八鏟,鏟完后,頓時天上烏云密布、陰風怒吼,此后寺廟日漸衰敗,被偽軍占為己有,試圖長期駐扎,毀于戰亂。建國前后,又遭采磚,被夷為平地后改為良田。經數日調查走訪,寺廟遺物散落于村民家中。有儲物大缸數口,缸面作浮雕,圖案為和尚、五爪龍、藩枝蓮紋;有方形木印一枚,印面寬9.6公分,高2.3公分,上刻篆書印文“古上生寺秉教沙門印”;有鐵鐘、銅鐘各一口,鐵鐘不知所蹤,銅鐘已查明在鎮江金山寺。寺廟部分建筑用磚及石質構件現在原山陽影劇院。(郭韜 丁學洪 丁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052421 蘇ICP備15046309號-1
Copyright © 2017 Shenyang Radio and T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