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11日電 題:走出“一畝三分地” 開辟融合試驗田——從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看京津冀協同發展
新華社記者毛振華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2017年5月1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
北京東南方向140多公里外的渤海灣畔,依河臨海,一棟棟紅磚小樓鱗次櫛比。600多年前,這里是北塘漁村,被史學家稱作“一個小漁村,半部晚清史”。今天,這里是京津兩地攜手共建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片探索京津冀協同新模式的創新試驗田。
京津合作崛起新高地
春節假期剛過,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內,掛有北京牌照的汽車不時穿梭,各辦公樓宇人員出入頻繁,一片繁忙景象。
這是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內的協同創新展示中心(2018年4月24日攝)。新華社發
在天津卡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CEO尹利正帶領研發團隊奮戰在創新一線,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機器人機械手抓取力量。
“我們是京津冀協同的受益者。”尹利開門見山地說。作為一家從事人工智能商用服務型機器人研發、生產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卡雷爾2014年在北京中關村創立。2018年3月,尹利攜公司主創團隊來到這片創新沃土扎根,營業額自此跨上千萬元臺階。
根據京津兩地籌謀,2016年11月,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在天津濱海新區掛牌成立。這片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的區域,充分利用了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承接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在合作模式上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累計注冊企業940余家,其中來自北京的企業超過240家,注冊資金約104億元。成立僅僅兩年多,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在天津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吳秀山看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之所以能結出累累碩果,是京津兩地敞開胸懷,走出“一畝三分地”慣性思維的結果。
對接北京中關村,由濱海新區政府和中關村管委會共同制定的《關于支持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作為行動指南,統一協調各部門,大刀闊斧破除體制機制藩籬,開啟了合作的新篇章。
筑巢引鳳造就新空間
“這兩年多,我們積極承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續光說,之所以能得到眾多企業青睞,除了政策優勢外,更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密不可分。
從企業入駐開始,園區馬不停蹄地幫企業解決職工落戶、修建白領公寓、加快人才引進等切實需求,真正做到了把企業家放在心坎上。
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內的百度(濱海)創新中心,工作人員展示入孵企業科技創新成果(2017年12月5日攝)。新華社發
“園區還引進了38位雙創導師,對企業發展進行一對一輔導,同時舉辦70多場資源對接會,幫企業招聘人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毅由中關村委派,他說,園區發展不依賴建造高樓大廈,關鍵是構建引得來、留得住的產業發展軟環境。在這一點上,園區上下思想統一,沒有走偏。
尹利回憶說,剛來天津時,園區不但提供了落戶、辦公裝修等補貼,而且協助申請各種扶持資金,園區每月至少舉辦兩場融資活動,卡雷爾累計獲得了上千萬元的資金支持,彌補了產業化階段的資金缺口。
而讓凈雪煌(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李楠念念不忘的是,公司從來到園區進入行政審批流程,到實驗室開始裝修,只用了一個半月。
來自北京的漢唐自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園區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企業更看重一個區域的發展環境和未來前景。”公司總經理戚揚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企業的心聲,“基于對園區的信心,我們還計劃在這里建展示中心,把全國的用戶都匯集到濱海新區來。”
優化內涵創新再躍升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最近,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范基地在園區正式揭牌。內涵躍升后,進一步實干吸引創新資源要素聚集,打造京津協作樣板區。
根據規劃,示范基地將依托園區內9萬平方米空間載體,鏈接北京乃至全球的技術、人才和科技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與服務體系,構建一個具有濱海特色的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京津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巡視員劉航表示,園區聚集創新資源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這是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內的京東(濱海)云創空間(2017年8月3日攝)。新華社發
如今,在園區產業創新主體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等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中小型創新企業為配套的產業集群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我們得到了眾多資本的支持,其中就有不少來自北京。”深之藍水下新視界公司總經理魏建倉說。
作為在天津成長起來從事全系列水下機器人研發的民營企業,深之藍總部落戶園區后掀開了發展的嶄新一頁。“這里有著完備的創新體系,對于公司研發與生產配套都有很大幫助。”魏建倉說。目前,由深之藍研發推出的水下平衡車已進入美國市場銷售。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未來是怎樣的?鄭毅有著這樣的暢想:“我們要實現兩個收益,一個是社會效益,引進的人才和專利迅速轉化,推動社會進步;第二個是經濟效益,企業規模迅速做大做強,以持續納稅投入讓園區、企業發展。”
一個實現良性循環的高科技產業園,才能代表未來京津冀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從這一點看,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然奔馳在了路上。
新聞發布平臺 |科極網 |環球周刊網 |中國創投網 |教體產業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